小学音乐课中的表演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1

小学音乐课中的表演教学

孟燕彬

孟燕彬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南郊镇李家小学255000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小学音乐课中表演教学占据了重要份额,是其中重要的课题之一。表演教学如果运用得好,不但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还能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及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想就表演教学谈点体会。

表演教学内容包括音乐律动、音乐游戏、舞蹈等。音乐律动是模仿式的形象律动教学,律动教学是为了培养儿童的音乐节拍感、节奏感,是强化儿童的音准能力的教学方法。律动教学是要求学生用手、脚、腰、腿、头等人体各部位的自然协调动作来表现音乐及歌词的意境,教师根据音乐作品的要求,在立体的空间中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联想并自由发挥、自我表演。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法,那就是统一的、较规范的群体律动,教师根据音乐大意编出整套的规律动作。例如一年级的《快乐的一天》,根据刚上学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编的第一节“早早起”,动作有起床、穿衣、刷牙等来源于生活中的动作,孩子既熟悉又喜欢,表演起来简单整齐。第二节“上学去”,我启发刚上学的孩子那愉快的心情,背书包的动作,蹦蹦跳跳的动作等等,合着音乐,载歌载舞。又如,学习《谁在叫》这首歌,我先启发大家对各种动物的形象进行加工,然后是动态的模仿,最后是引导大家关注特征的节奏感及形象化的体现,使孩子们跳起来如临其境、如仿其形,天真活泼,富有情趣。如:模仿小猫、小鸡等各种小动物的样子,小鸭的“小八字步”、小老鼠逃跑时的小跑步……在课堂上熟练后,练上几遍,再找出几位学生在台上合着音乐领做表演。儿童有上进心,个个都想上台显示自己,这样还能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音乐游戏教学是培养儿童音乐兴趣的有效方法,在律动表演的基础上,可让他们扮演各种角色,合着音乐表演。例如:学习二年级音乐第三册《大鹿》一课,让学生分别扮演大鹿、小兔子和猎人,再做上几种小动物的头饰,让同学们带上,他们马上感觉自己就是猎人、大鹿和小兔子,进入角色后,就能有效地模仿动物和猎人的动作,把作品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进了师生间的团结友谊,还巩固了教学内容,低年级最适合此种教学方法。

在律动、游戏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舞蹈教学,这是较高层次的综合音乐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要求手脚及全身动作的投入都要合着音乐拍节奏,突出民族民间音乐地方特点。舞蹈富于联想,能促进右脑的开发活动,使人获得智慧并展示智慧。舞蹈要求动作整齐,姿态优美,以形感人,以形传情,通过创作、训练、表演对少儿进行德、智、美的教育,开挖他们的潜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注意学生对舞蹈动作和音乐节奏配合的反应情况,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乐感,对音乐节奏的反应速度要又快又准确。为了培养少儿的表演能力,还需从舞蹈韵律和知识教学入手,来培养和锻炼少儿的表演技能。在课堂上可根据不同民族风格的音乐,练习一些身体韵律,肢体动律组合,使孩子们从韵律和动作中体味舞蹈语汇的内涵,加强他们对舞蹈语汇的理解和认识,了解身体和肢体在舞蹈动作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体会舞蹈美的韵味,像朗读一样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律美。朗诵时,语调速度要掌握恰当,才会使人感到声情并茂、余音缭绕。舞蹈动作也是如此,也应抑扬顿挫、舞情并茂。学生在学习舞蹈时,不仅要记住舞蹈动作,还要记住每一舞句所体现的情感,没有良好的记忆力是无法完成一个舞蹈的。一堂舞蹈课所需要的记忆力远远大于文化课,因为音乐的节拍是变化的,舞蹈的动作也是变化的,舞蹈的情感也是变化的,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记住它的变化过程,记住那些瞬间的线条。因此,孩子们在舞蹈课上得到的锻炼无疑会给予他们学习上极大的帮助。

少儿舞蹈的意境主要在于表现他们的天真、童心、情趣,所以,舞蹈的主题思想、题材、风格应遵循少儿的思维方式进行创编,根据音乐作品要求可采用群舞、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形式。例如:我为同学们编排的蒙古舞《小牧民》、《小骑兵》、双人舞《叮咚小山泉》、三人舞《一把雨伞圆溜溜》等,在意境上实际上也就抓住了儿童的心理,从而揭示了音乐课堂声、情、乐为一体的美妙教学方法。

音乐生活化,生活音乐化,美、乐都在生活中,在一年一度的“六一”汇演中,让孩子们上台表演一番,更进一步地激发儿童学音乐、爱音乐的积极性、创造性、思维敏捷性,这样才能收到真正的歌表演及舞蹈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