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感悟与思维训练和谐共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让朗读感悟与思维训练和谐共振

杨风萍

河南省济源市太行路学校杨风萍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朗读,让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美感的同时,激发思维的火花,启迪智慧的大门,那么,朗读这一学习语文的秘密武器就能发挥出其神奇的作用。教学中,要授予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要点拨启发,让朗读成为思维的翅膀;要疏密相间,用朗读为思维留足空间。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感悟思维训练教学方法

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工具。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识记和诵读,教学与智力发展是不可思议的”。朱自清先生也曾指出:“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慨,非密咏恬吟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研究表明,朗读时,声音可控制大脑皮层接受信息,使所读之物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排除杂念,使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提高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朗读其实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我们带入神奇的文学世界,为我们深刻理解文章打开一扇光亮的大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运用朗读,让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美感的同时,激发思维的火花,启迪智慧的大门,那么,朗读这一学习语文的秘密武器就能发挥出其神奇的作用。笔者就此谈谈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望能与各位同仁商榷。

1授予方法,在朗读中调动思维积极性

语言文字中蕴涵的语境、语意不是光做课堂讲解就能够懂得的,而是重在从读中思维,从读中领悟。朗读作为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发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不能是“心不在焉”的“一唱到底”的“唱读”,它应有准备、有目的,不同对象有不同要求,有明显的指向性的。我在教读文言文单元时,设计的第二个教学板块往往就是朗读体味,具体步骤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阶段:朗读全文,读出声音,要读的热热闹闹。(要求:流畅响亮)

第二阶段:针对第一部分重点训练,教师示范,学生学读。(要求:字正腔圆)

第三阶段:从理解角度训练文章的关键段落,教师不做提示,由学生自己朗读。(要求:层次分明)

第四阶段:以抒情、议论段落为主,教师范读,学生演读。(要求:有情有感)

第五阶段:全篇朗读,读出急缓,读出情感,读出层次。(要求:突出美感,从中体会作者的目的意图)

从以上五个阶段的训练可以看出,朗读就成了要求具体、各个环节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学生活动充分、形式变化多样的教学步骤。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在读书中调动、启发思维,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点拨启发,让朗读成为思维的翅膀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各学科所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思维方式可分为具体与抽象两种。在人们的实际思维过程中,二者又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就以文艺性的课文(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所描写的生动形象为出发点,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行抽象思维应以学生质疑与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方法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朗读”这一对翅膀,势必落入沉闷之窠臼,无法自拔。而在朗读中去联想与想象,在朗读中去思考与整合,那就别有一番趣味了。如教读诗歌《陌上桑》,学生初读课文,眼前只会是一个模糊的罗敷,我就在学生读后通过启发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头脑中就有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罗敷。再如教读《阿匝正传》,我在学生充分预习之后,提了三个问题:淤阿匝是个怎样的人?于如何看待阿匝的革命?盂阿匝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编写发言提纲,逐个发表意见,允许存在有不同的观点,然后分部分有重点的朗读,从朗读中更深刻的体会其悲惨命运和鲁迅小说中的杂文式笔法。这样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把握风格,揣摩人物形象,从而学习鲁迅小说。

3疏密相间,用朗读为思维留足空间

寿镜吾先生大声“读书”,大家扯开嗓子读一阵书,当先生自己高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而陶醉其中时,学生们的声音便低下去了,静下去了,有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的,有画画的……如此的朗读也不是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所提倡的。

在什么时间读,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把握得当,合理安排的。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其朗读的要求均会有所不同。我们要视每篇作品的情况,对朗读做出不同的教学安排。在不同文体的朗读教学方面,诗歌、散文文体的课文思想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有时其情感难以言表,必须在朗读中去体会,去品味,我们可以借用“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理论,安排先读再析然后重读,甚至多读少析。

如鉴赏《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教师若长篇大论、口若悬河地讲,那学生可能会很茫然。如果把指导表情朗读安排其中,情况肯定会大不相同。作者雄健奔放的笔调、神奇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只有在一遍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才能让学生深深地震撼,“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主旋律、一唱三叹之妙、长短句的抑扬顿挫之美,没有紧锣密鼓的朗读,又怎能体会?而说明、议论文体的课文内容介绍清楚,一目了然,我们就可以重点讲解其写法方法,即多做点拨而少读,即使同一文体的不同文章,我们也可以根据作者文内写法的不同而做不同的朗读安排,气势充沛、文采飞扬的议论文,照样可以安排朗读来体会作者论证充足之势。

总之,“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当然,学生的思维培养,仅凭朗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训练。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离开了朗读的语文课堂必定是了然无趣的,学生思维的培养也就更是无从谈起了。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朗读、领悟的过程中进行阐析,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表情达意能力等文学素养才能得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