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顽固性)胃炎48例

/ 1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顽固性)胃炎48例

李文峰吕顺玲

李文峰吕顺玲(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人民医院276400)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加减胃炎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2-0266-02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原文指征是治疗中焦寒热错杂之痞症,近年来,笔者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类胃炎48例,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现将资料简述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观察组系选取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来诊并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各类胃炎病例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2年8个月。浅表性胃炎35例,萎缩性胃炎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6例,糜烂性胃炎3例,其中HP阳性24例,不典型增生8例,伴胆汁反流者5例。

1.2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疼痛、上腹胀满、嗳气、吞酸、纳差等中焦病症;有嗜食辛辣刺激、饮酒、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史;病情反复发作。

黄腻苔的诊断,按舌苔厚薄及分布情况分级:正常舌苔为薄白苔,轻度为舌根黄腻,中度为薄黄腻满舌,重度为黄腻满舌。

1.3治疗方法

采用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加减:党参12g、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干姜6g、炙甘草6g、木香10g、郁金15g、白芍12g、焦三仙各10g。

加减:肝郁重者加柴胡;胃寒者加良姜;胃热减干姜,重用黄芩、黄连;胃脘胀满明显者加厚朴、枳壳;吞酸者加瓦楞子;伴心悸加茯苓;HP阳性显著者加蒲公英。每日1剂,水煎服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电子胃镜以判定疗效。

中药治疗期间均停用西药。忌食生冷辛辣刺激之品,忌油腻肥甘,戒烟酒,调情志。

1.4治疗结果

1.4.1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疗效: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舌脉正常;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

1.4.2本观察组共48例,治疗4周以上临床治愈35例,显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

2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男,52岁,沂水县泉庄镇人,胃脘胀满、疼痛不适反复发作20余年,经胃镜诊断为“糜烂性胃炎”,长期服用奥美拉唑及抗幽门螺旋杆菌药治疗,疗效不佳,病情时轻时重。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滑数无力,辨证:脾虚气郁,寒热错杂。

处方:党参12g、半夏12g、黄连6g、黄芩10g、炙甘草6g、干姜6g、郁金12g、白芍24g、木香6g、砂仁6g、焦三仙各12g、白及12g,日一剂水煎服,服药10剂见效,又10剂后疗效显著,症状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又续服10剂痊愈。后经电子胃镜检查恢复正常。

3讨论

临床所见,顽固性胃炎临床上十分常见,由于胃镜的广泛应用,其检出率和临床诊断率明显提高,病因上属纯寒纯热者较少,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调,气机痞满,“不通则痛”,辨证上存在难度,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寒热并用之典型方剂,治疗中焦寒热错杂之“痞症”,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加减用药,疗效确切。方中以半夏为君,辛苦入胃,用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芩、连苦寒以清热,干姜辛温以散寒,佐以党参、大枣,甘草、以补脾益气和中,且生津润燥,既防姜、夏之辛热而伤阴,又能防芩、连之苦寒而伤阳。诸药合用,具有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行气血的作用。笔者近20年来在临床上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各类寒热证型不明显且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胃炎,多能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古有俗语“胃病三分治七分养”,顽固性胃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宜多餐少食,寒热适度,忌暴饮暴食,禁烟忌酒,保持情志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