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知识的扩展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1

浅谈高中物理知识的扩展应用

耿宪哲

耿宪哲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高三1班257000

摘要:高中的物理知识有许多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俗话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与现实生活有着莫大的关系。在高中阶段,物理知识除了用来应付考试之外,还可以应用于生活。本文借助一些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探讨高中物理的扩展应用情况。

关键词:高中物理扩展应用

作为一名高中生,如果认真观察生活,就能发现很多课本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应该要注意到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用处,可以亲自在课余时间,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生活中的小实验。本文主要探讨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以自行车为主要例子,联系生活,分析物理知识在自行车上的应用。探讨物理知识是如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的。

一、摩擦力的应用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有弹力,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摩擦力适用于任何的物体,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摩擦力有好也有坏,有些情况下摩擦力太大,导致我们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克服摩擦力,例如在平面上搬东西的时候,这个时候,摩擦力越小越好。但是换一种情况,我们又需要摩擦力的帮助,例如开车或者骑自行车,没有摩擦力,就没有办法驱动车轮前进。

具体到实际例子中,我们会发现,自行车的轮胎都有花纹,这些花纹就是为了更好地加大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我们都知道,摩擦力的形成条件有相互接触并挤压,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两个接触面的光滑程度。这其中,轮胎花纹的存在就是为了增加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借以加大摩擦力,这样能够更好地带动车轮的运动。这是利用增大摩擦力的方式来方便我们的生活。根据高中物理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还能通过减小摩擦力来方便我们的生活。

减小摩擦力最常见的就是自行车上的轴承,利用光滑小钢珠的滚动作用代替原先的滑动摩擦,这样就通过让两个接触更加光滑使摩擦力减小。这样,我们骑车时所做的功能够更好地应用于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加强骑车的效率。同样的道理,我们还会利用润滑油,涂抹于轴承等地方,进一步加强自行车的传动效率,更好地起到省力的作用。

二、压强的应用

压强这个物理知识在自行车上也有应用。自行车的轮胎是充气轮胎,这样的设计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的生活。因为如果使用实心的橡胶轮胎,很容易因为压强的问题导致行车安全无法保障。当自行车轮胎的气压比较大的时候,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就会变小,这样虽然骑起来更加轻松,但是也会导致刹车距离的增大,增加危险。充气轮胎可以很好地调整气压,保证轮胎处于一个合适的压强范围,让我们更方便骑行。

另外,我们会发现自行车坐垫、脚踏板等与身体部位接触的平面,都设计得比较大。利用高中物理书上所讲的知识,在同等条件下,接触面积越大,压强越小。压强越小,对于人体而言意味着更加舒适。可见,利用物理知识,可以将自行车设计得更加舒适。

最后,利用压强的关系,我们还能计算出自行车的最大载重量。在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所受到的压强就越大。当压强大于轮胎的承受临界值的时候,轮胎就会爆炸。所以,利用轮胎的一些数据可以计算自行车的合理载重量。

三、光折射与放射的应用

高中物理学中光的折射与反射知识也有在自行车上体现。例如自行车坐垫下方的反光镜,就是利用光的折射与反射原理。将几个镜面互相组合,形成直角,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三面围成的立方体,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在夜间,不论光从哪个角度照射进来,都会经过两个直角面的反射,照回原方向。这样就能保证这个反光镜在晚上能够反射任何方向的灯光,能够保证自行车的安全以及路上其他的车辆的安全。

四、讨论

高中的物理知识是与生活联系很紧密的,我们作为高中生在学习相应的知识后,应该积极地加以运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我们可以将这些物理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样的,物理也为生活服务。利用自行车作为例子,分析其中所应用达到的物理知识,我们就会发现高中物理的实用性,这也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更深层次的作用。

五、结束语

作为高中生,除了高考我们的高中生涯可以过得很精彩,利用所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应试教育,更多的是将知识教授给学生,然后停留在理论的阶段。但是,物理知识更多的乐趣应该体现在实验中或者现实生活的应用中。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应该能够熟练地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例如小电器的维修,例如运用物理知识对一些日用品进行改造,更加方便我们的生活,这才是物理的真正价值。我们应该正确地去应用物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南宫琛佳浅析高中物理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7,27,(04):209。

[2]刘皓月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