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理解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让阅读理解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

徐琳

徐琳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茨河镇中心学校441724

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冲击着整个教育,带来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多功能电子白板的运用更是为教学提供了高效、交互的操作环境和良好的服务。但我们时下的课堂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课堂上“蜂飞蝶舞”,主要表现为:课堂活动过频、课件充斥课堂、教师主导意识太强、问题设计过多、讨论流于形式等。这样一来,学生静心学习语文——沉思默想、咀嚼感悟的时间严重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和“架空讨论”,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深度不够,效率低下,课堂呈现的是虚张声势的表面繁荣:一堂课上完,文本的“天空”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学生成了课堂的匆匆过客,坐着缆车看风景,没有真正的提升和体验。因此,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多给学生时间去体悟和感受,还语文教学的本色是每位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

词句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但由于低年级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对文中一些抽象词句常常难以理解。倘若我们照搬工具书上的解释,学生只能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因此,低年级的词句教学要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从而增强低年级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一、创设教学情境理解

情境教学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例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纷纷”一词学生很难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拿出预先准备的蒲公英实物,使劲一吹,问:“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蒲公英的种子一个接一个地飞起来了。”有的说:“我看到蒲公英种子有的往上飞,有的往下落,有的往左飞,有的往右飞,一点儿顺序也没有。”老师赞许地说:“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一个接一个、没有顺序地飞,就叫做纷纷。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学生热情很高:“秋天到了,树上的黄叶纷纷落下来。”“冬天,雪花纷纷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引申:“大家说得很好。‘纷纷’不仅可用在‘物’上,还能用它说‘人’呢。比如刚才大家举手,就可以说‘引导学生说出“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再比如同学们下课走出教室的时候还可以说‘下课了,大家纷纷走出教师,参加课间活动’。”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先通过“吹蒲公英”这一直观演示,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了“纷纷”之义。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最后再次创设蒲公英种子纷纷出发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

二、直观理解

一、二年级学生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对较抽象的词语很难一下子领悟,借助实物、插图、幻灯、实验等教学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迅速理解词义。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理解“渐渐”一词时,就可采用实验操作、直观理解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一粒一粒地投进装有半瓶水的瓶子里,其余同学仔细观察水面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时,教师稍加点拨,说:“同学们,你们看到水面是怎样升高的呢?”学生立刻领悟到“渐渐”就是“慢慢”的意思。再如在教学《雷雨》一课中“垂”这个词时,老师从讲台里拿出简易的自制教具——一根细线下吊着一小重物,然后把线逐渐放长,让小重物缓慢下落。学生一看,便明白了蜘蛛利用蛛丝落下时的情形。

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低年级学生尽管年纪很小,但也会有自己的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要尽可能地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和感受来帮助理解词语。尽量避免以词解词,而是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来体会词义。如,一年级上册课文《爷爷和小树》课后有一个问题:想一想“暖和的衣裳”和“绿色的小伞”各指的是什么?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很难的,但是老师可以这样引导:想一想,冬天来了,爷爷为小树做了什么?夏天,小树下有什么?学生联系实际想一想,这个问题就悄然化解了。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一课,老师只能告诉学生“坐在井里只能看到天的很小的一部分”这一结论,学生对这一结论的体验是很不深刻的。我在教这一课时,让每个学生动手把书卷起来做一个纸筒,让他们从纸筒里去看天,与不用纸筒看天进行比较,这样学生就有了亲身体验。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再如《蓝色的树叶》一文中“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到你们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或者你们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最终明白,林园园这样说话是因为她不愿意把绿铅笔借给李丽。

四、借助板画理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教学《坐井观天》中的“井沿”一词时,老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了一口井,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哪里是井沿?谁来指一指?是井的哪一部分呢?(井的边上)井的边上叫井沿,桌子的边上叫什么?河的边上叫什么?床的边上叫什么?谁能让小鸟飞落在井沿上?让学生上黑板把小鸟贴在井沿上,这样老师别出心裁地借用板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感悟、想象,从而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有效地训练了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真可谓“一画胜百言”。

五、联系上下文理解

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低年级的课文内容虽然浅显,但有些词语的内涵却非常丰富。注意到了这点,就会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年级上册的《从现在开始》一课中,当猫头鹰宣布大家都要像他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时,“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但是,动物们究竟在议论什么,课文中并没有说。弄清“议论什么”,不仅可以理解“议论纷纷”一词的意思,而且,从动物的口中,我们可以找到猫头鹰最后没有当上大王的原因:尊重,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不管是大王还是普通百姓。而这正是本文的意蕴所在。因此,让“议论纷纷”议论起来就显得非常必要。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教学片断:

师:猫头鹰的命令一发布,大家就议论纷纷,他们都会说什么呢?(指图)比如小兔子——生:小兔子说:“晚上出来,多害怕呀,再说,我习惯白天,晚上睡觉的。”师:其他人说什么呢?生:棕熊说:“这是什么命令呀,我还是头一回听过。”生:袋鼠说:“是啊,是啊,狮子大王可从来没有这么要求我们过。”生:斑马说:“为什么一定要像他一样?晚上不让睡觉,谁熬得住啊!”生:野鸡说:“这下,我们可倒霉了,晚上出来飞,怎么能看得见东西呢?”师:大家这样你说一句,我说一句,这就叫——(生:议论纷纷)。师:对!从你们刚才的议论中,我听出来了,猫头鹰的这个命令,大家可是不赞成啊!难怪要“议论纷纷”了。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议论纷纷”一词学生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词义理解上,而是赋予了它实际的内容,这个内容又直指猫头鹰荒谬自私的命令。至于猫头鹰为什么不得人心,学生在议论过程中已有所理解,教师就不需要讲什么了。

六、比较辨析理解

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纸船和风筝》一文中,在第七自然段先后出现了“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七、演一演理解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铃兰花簇拥野蔷薇的画面。

总之,小学低年级阅读理解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因词而异,因生而异,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精心设计,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课文,让阅读理解成为语文课堂永不消失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