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创新论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创新论析

陈栋

德昌县德昌职业高级中学四川凉山615500

摘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背景下,素质教育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体教育观、生活教育观、生命教育观对德育的理念、实践、终极价值、精神境界等方面都有新的诊释,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这些新的教育观对德育有很多新的影响。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人这个主体,强调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学校德育也要关注学生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复归,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最终追寻德育的终极人文价值。

关键词:中学德育工作机制创新研究

一、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不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还必须合乎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有意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还必须出自善意。教育包含使人为善的意图,德育代表了使人为善的教育意图。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把德育视为“教育目的”,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归宿;把德育视为“教育工作”,意味着德育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改变了德育的性质,也贬低了德育的地位。德育教育规律提醒我们:“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知道真理只有在被学生亲自获得、亲自体验并成为他们自己个人的信念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缺陷是人为地将德育从生活实际中剥离出来,使我们对德育的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中走出来,回归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要开展自主性的德育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在活动中成为主人,主动积极参与活动,通过亲身体验,积累自我实践的经验,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愿望,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主创新的精神。

二、多元化背景下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要把提高中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一套提高中学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的德育评价机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转变观念,理念创新

德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育人。传统的德育往往是见事不见人,或者是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独立个性和内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进行呆板的说教,过于凝重,过于规范,又过于封闭,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现代的德育越来越强调发展人的潜能,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中学德育创新,首先要确定“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加强人文教育,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把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认知规律,充分引导和满足人的正当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终赢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动权,真正解决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真正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

(二)丰富内涵,内容创新

中学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就必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德育主要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充实。一是要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中学德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中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引导中学生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使中学生成为学习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推进力量。三是要加强法纪教育,引导中学生积极学习我国的法律法规。要教育他们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同时要树立学法、用法的意识。当遇到不法侵害时,要勇敢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四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努力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践行“中学生德育”基本道德规范,着力培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要帮助中学生树立生态伦理、网络伦理、生命伦理、经济伦理等符合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品质。五是要加强心理教育,通过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由于竞争机制强化,变化节奏加快,工作、学习、生活的紧张度增加带来的心理压力,增强心理承受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等。

(三)有机结合,机制创新

创建高立意、近距离、低姿态的运作机制。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思考、设计德育工作。这就是说德育工作立意要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决不能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而是应该把高立意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建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自律是行为主体的自我约束,他律是外部力量对行为主体的监督和约束,二者相辅相成,若使其有机结合,德育工作就更有力量。要建立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文化熏陶等途径,对人施加影响(他律),使人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从而把人从个体的自然人转变为遵规守纪的社会人,并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使其遵规守纪,自我约束成为下意识的、自然的反应(自律)。经过长期的严格自律,人可以逐步达到慎独的最高境界。建立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现代德育就是要通过创设人所需要的条件,激发人的动机,从而产生实现目标的特定行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机制已被应用于德育实践,善用精神激励,量力辅之以物质激励,这是巧用激励机制的要点。构建各种激励方式有机结合的机制,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已被工作实践所证实。建立教育与管理互补的制约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可以看成是一项“软工程”,而依据规章制度进行的管理则可以看成是一项“硬工程”。实现两者之间的一种动态互补,把教育的要求体现到各项管理中,无疑将大大提高教育的覆盖面和成功率,使教育在更广大的空间中显示威力,同时也使管理工作更见成效。当我们把德育原则融于科学有效的管理之中,堵住了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漏洞,消灭了每一个可能存在的盲区,我们所建立的制约机制也就完备了。

【参考文献】

[1]韦兴华.探析中学德育教育研究[J].科教创新,2017(12)

[2]李明军.中学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