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积极教育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刘珍

关键词:积极教育;历史课堂;教法

积极教育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启发下,反思教育现实和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构想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积极教育主张以积极的态度重新解读教育,形成积极的教育理念,采取积极的教育行动,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积极心理学”一词的首次出现是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著作《动机和人格》中,但直到在20世纪末才由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明确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此后积极心理学很快在世界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谓“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积极教育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最终达成培养学生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在积极教育的理念指导之下,许多学校逐渐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走向“新教育”。新教育有一种表述——希望培养的学生成人后,在学生身上能够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科学是有人性的,财富是有汗水的,享乐是有道德的”。

对于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与践行,历史学科应该走在改革的前列,应用积极心理学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一、积极教育的践行从备课入手

我们在传统的知识教育方面,绝对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但我们需要知识以外的教育,需要积极教能够辅佐传统的知识教育,阴阳相济,互助互利,用积极教育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备课方面必须做出调整,来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虽然我们要改善应试教育下上课的弊端,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并不是要纯粹脱离考试,而是如何在新教育理念下让自己的课堂更加的有血有肉。现在的中考面临着一个问题,《新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是中考出题的依据,是2011新制定的,但教材依然是旧的,也就是说可能有些内容教材介绍很简单,课标上却很详细;有些内容教材甚至没有涉及,而课标上依然规定了。那么诸如此类的内容,我们就要格外注意,一定要在上课的过程中渗透进去。我们除了要在备课时把握课标上要求的教学内容,更要细致研读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王国华、林祖荣在《课堂教学目标探究》中说:“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它支配、调节、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如同大海航行中的灯塔,指引着教学的方向。尤其是新教育与新课改之下,提倡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对于历史这门学科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尤为重要,所以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每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尊重认知规律,从而让自己的课看起来不至于只有枯燥的知识讲授。

二、历史故事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在于历史的作用应该是以史为鉴,学史使人明智,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历史已经变成了支离破碎、简单记忆的学科。历史教授与学习简单而机械,就如同语文的记叙文一样阐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意义,然后是人物、时间、地点,似乎学历史就学这些,考历史就考这些,其他的都不是历史。本应该是最丰富、最有趣、最有价值的学科,却演变成了最简单、最机械化的学科。实际上很多中学生很喜欢读历史小说类或趣味性的历史知识,比如《明朝那些事》《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这些书之所以很受学生欢迎,是因为他们轻松活泼的言语,我们教师也应该尝试着让自己的课堂变得多样化。新教育倡导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上课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而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样的课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喊喊新课改的口号,将学生分成小组经常讨论就可以做到的。许多地方的新课改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已经趋于僵硬,所以要转变师生关系是要逐步引导的。实际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的学生来说,他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储备都较少,而且对于历史的兴趣都来源于自己小时候听过的历史故事,可是我们的历史课却非学生所想的那样,相反,我们教给他们的都是分析和看待历史问题的方法,所以致使我们的课堂显得非常的枯燥。如果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感兴趣历史故事作为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切入点,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从历史故事中受到启迪,明白一些道理。初中的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历史人物,而且很多历史人物成为了电视剧的主角,颇受学生欢迎,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掌握证据,在课堂上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电视剧中演义的历史人物做比较,与此同时,教师巧妙设问加以引导,从而让学生学会评判历史人物。这样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将不自觉地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巧妙运用过渡语连接课本中的知识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上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语,是教学过程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教学语言,如何巧妙地使用过渡语,凸显了教师的语言修养。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活动组成,而要使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个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则需要有引人入胜的过渡语。心理学博士任俊先生说“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从学生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积极教育强调教育不能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各种压力源或潜在的一些消极结果分析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各心理阶段的积极资源上”。简而言之:积极教育与传统的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传统教育旨在纠错,重在修补,而积极教育重在建设。初中的历史主要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为主,所以攫取的事件都是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有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毫无联系的点。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历史本身是前后延续的,前一事件的因很可能是促使下一事件的果,下一事件的果也会构成另一事件的因,那么教师就要运用过渡语将这些看似孤立的点串成一条线,让学生在自然流畅的课堂节奏中进入历史情境,在精心设计的逻辑铺陈中领略历史魅力,在行云流水的语言转换中生发历史思维。

以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例,这节课一共有三个子目:“九一八事变”“不朽的民族战歌”和“西安事变”。乍一看题目,好像毫无关联,一个讲的是日本的局部侵华,一个是《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一个讲的是张杨为了逼蒋抗日发动的“兵谏”。如何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不显得刻意,就要巧妙地引导过渡。在“九一八事变”到“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过渡中,笔者指出“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后,它的侵略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又将其魔爪深入了我国华北地区,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之下,知识分子以他们的方式投身于救亡运动,这一时期的典型事件就是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不朽的民族战歌”到“西安事变”的过渡中,笔者提到“东北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是蒋介石集团仍然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对于有血性的国名党军官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所以他们策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历史包含了复杂的斗争,但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巧妙地过渡会使学生简单又快捷地理解其中的联系。

四、用情感优化历史课堂

与旧课程相比,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要求和设置上最大的改变是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情感目标依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比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随着这段历史的远去,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韩流日范对学生的影响,很多年轻人淡忘了这段历史。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情感元素的特点,以情感立意、用情感优化历史课堂教学。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民族精神是关键。树立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保持对历史的清醒认识,不感情用事,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为例,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境导入的时候,笔者截取了2012年时候沈阳城内拉响防空警报,汽车鸣笛的画面,给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制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课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笔者主要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再现当年的惨烈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当然这样的情感体验有时候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盲目仇视心理,这是就需要进一步升华,结合当今的中日关系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谈谈带给他们样的启示。这样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又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

作为新教育理念之下的新课改,一定要践行到底,同时要想法设法让课堂灵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学到的方法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一定不能让新课改流于形式,趋于僵化,回到以前的老路上。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江阴高级中学0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