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来自心灵间的沟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和谐——来自心灵间的沟通

张静

张静

摘要:运用科学知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给予释疑解惑,提供正确的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能力、品格等方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师生;为人师表;潜移默化

从踏上工作岗位到现在,笔者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与学生的亲密接触中,笔者了解到了现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交际等各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也逐渐摸索到了通往孩子心灵世界的那条道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意识没有充分发展,所以作为班主任,笔者注意到要运用科学知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针对他们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给予释疑解惑,提供正确的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上的平衡,使他们在智力、情感、性格、能力、品格等方面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师生间和谐的氛围让笔者真正感觉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与满足。

就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作为例子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一次,学校准备为每个班挂几个名人的大相框,暂时放在教室后墙边,笔者本以为能和学生们相安无事,但谁知道没过几天,就有学生告诉笔者其中的两个被张辉、赵子康和李剑雄分别弄坏了。正当笔者要发火的时候,这三个小调皮鬼垂头耷脑地找笔者来了,主动向笔者承认了错误,并且主动要求赔偿。他们这样一来,笔者的火气就差不多消了一半,而且转念一想,他们毕竟只是孩子,而且正处于生性好动的年龄;再说作为学校方面也有责任,如果能尽快地把相框挂好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这样一想,笔者的气顿时全消了,笔者对他们这种勇于承认错误的做法给予了表扬,并叮嘱他们以后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免得给他人和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后来这几个学生是抬着头,心情舒畅地离开的。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教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通过这件事,笔者发现遇到学生犯错的时候,如果多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去考虑问题,充分地相信他们,让他们自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的话,那么一切都会很简单。根本没有必要对学生大动肝火,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把简单的事情搞的很复杂,甚至让学生更加垂头丧气地离开。笔者认为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学生不但不会诚心的认错,反而会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以后犯错会更难教育。

这件事情还提醒笔者,学生的所思所想非但不能忽视,而且要非常重视,因为把握住它,你就能把握住学生。再和大家分享一个笔者的教学实例:

有一天,笔者把几本杂志分别发给班上比较踏实、认真的学生,笔者猜较调皮的张辉、赵子康一定不会甘心。果然他们一起找到笔者问为什么,当笔者说明原因后,他们都露出很泄气的表情,但笔者接着又说:“你们身上也有优点,就是平时没有表现出来,当你们身上的优点全都表现出来同学们也都承认了以后,老师也会同样看待你们的”。自此以后,笔者注意到他们还真的有了明显的进步。有时侯为不甘落后,赵子康还向笔者提出担任生活委员的要求,他们能这样的争取进步让笔者真的觉得挺安慰的。同学们对他们的反映也好多了。虽然作为男孩子的调皮劲儿总是不能改变,但也怪不得他们——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懂事、听话,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只要教师懂得用心去体会他们的心理,那么所有的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

从以上的两个实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名班主任不仅要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还需注意了解心理异常学生的各种表现。这样,才能在日常班级教育中,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导。

然而,学生的异常心理主要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这是与正常的自尊心相对立的一种病态心理。矫治学生的自卑心理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以此来鼓励自卑者树立信心,促使其进步;再次,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使自卑学生的孤独、离群情感得到淡化。

笔者班上有一个学生名叫李博,是初二时从上一届转下来的,他可真是不爱学习,中午他宁可去帮值日生扫地、擦地、擦黑板,也不愿意把心安静下来学习一会儿——虽然他也知道自己太差了——也可能正因为如此,他索性依着自己的兴趣,拣自己爱做的事情做——这也难怪,他的学习落下的太多,自己又懒,再也不能补回来,因为他实在对学习太不感兴趣了。不过据笔者的观察,还是觉得哪个老师关心他,理解他,他对哪一科就会上心的多。拿语文课来说,因为笔者平时注意了从他的角度去理解他,关心他,并且有意在集体活动中发挥他的特长,以此来鼓励他树立信心,促使其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他的自卑心理。因此,他也就格外的爱学语文,爱上语文课。笔者认为这与他在上语文课时能够受到教师的重视,使自尊心得到满足有关。

在刚刚接手这一届学生的时候,有一个男孩子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他平时很不爱说话,和同学相处得也不是很融洽,喜欢自己一个人看书或是悄悄地鼓捣什么。上课时更是不爱举手发言,每当让他发言时,他就会非常局促地站起来,脸涨得通红,眼神躲躲闪闪的,像是做了坏事被捉住了一样,声音也小得几乎听不见。他的这些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笔者不禁对他格外关注起来。在后来几次长时间的谈心中笔者了解到,原来他是和母亲一起到北京来的,但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母子俩不能生活在一起,他只能寄住在一个亲戚家。对于一个正处于心理转型期的孩子,不能每天得到应得的关心和爱护,这无疑会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失衡,所以也必然会造成他极度的自卑心理。当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笔者就有意识地多接近他,平时多找他谈心,了解他心理感受的变化,并且在上课或课余时间多在同学面前表扬他的进步,给予他精神上的鼓舞,笔者还鼓励班上的其他同学多与他交流,班干部多帮助他,使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渐渐地,笔者可以感觉到这使他得到了极大的心灵慰籍,并且他的性格也慢慢地由自闭转向了开朗,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大了,成绩也比原来提高了,这更加使笔者体会到了用心感受每一个学生,创建和谐平等的育人氛围对于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巨大意义。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逐步使其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这样,在一种互相尊重,平等民主的环境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必然会被培养出来。

总之,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体察他们的感受,琢磨他们的心思。因此,让我们时时怀有一颗童心,在心与心的交流中注意读懂每一个学生,从而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进而做一名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王金香.教师心理健康及维护[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一九中学

邮政编码: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