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数学情境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浅议高中数学情境教学

王翠芬

王翠芬(大城县第一中学,河北廊坊065900)

高中数学内容多,课堂容量大,教学进度快,缺少反复强调的时间。因此,对很多学生来说,高中数学就是两个字:一个是“难”,另一个是“苦”。那么,怎样把“难”变“易”,把“苦”变“甜”呢?笔者通过几年的教改探索,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全国数学评优课一等奖获得者张奇华老师,他在上《圆的认识》一课中的一段话就说得非常好。他说:“西方数学、哲学史上历来有这么种说法,‘上帝是按照数学原则创造这个世界的。’对此,我一直无从理解。而现在想来,石子入水后浑然天成的圆形波纹,阳光下肆意绽放的向日葵,天体运行时近似圆形的轨迹,甚至于遥远天际悬挂的那轮明月、朝阳……所有这一切,给予我们的不正是一种微妙的启示吗?至于古老的东方,圆在我们身上遗留下的印痕又何尝不是深刻而广远的呢?有人说,中国人特别重视中秋,除夕佳节;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喜欢以大团圆作结局;有人说,中国人在表达美好祝愿时最喜欢用的词汇常常有‘圆满’‘美满’……而所有这些,难道就和我们今天认识的圆没有任何关联吗?那就让我们从现在起,从今天起,真正走进历史、走进文化、走进民俗、走进圆的美妙世界吧!”这段话不仅感染了上课的每个学生,也感染了听课的每个教师,这是一种人文的激情,和谐中见真情。

教学中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函数表示法》一课,笔者从讲评测试卷出发,统计班级考试成绩,并列出表格。

学生对考试成绩非常重视,兴趣非常浓厚,这时引入:“学生分数和学号能否构成函数关系?”很自然地引出列表法,然后再列表。

再问:“人数与段数构成函数吗?”增加函数定义的理解。在《求函数零点的近似解———二分法》的情境引入上,笔者从冰灾中农村电话线故障严重,检修人员要快速查出故障所在并修好电路出发,请学生帮检修人员设计一个快速查出故障点的方案。学生如身临其境,积极动脑思考,纷纷想出方案,很自然引出二分法。这样情境引入既有现实意义,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并使问题更简洁易懂。

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适当引入他们喜欢的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使他们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从而增强学生探究的欲望。

如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笔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杰米的百万富翁,一天他碰到了一件奇怪的事,一个叫韦伯的人对他说,我想和你定个合同,在整整一个月中,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杰米非常高兴,他同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如果是你们,你们是否愿意订立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很高兴地说愿意,看到笔者后又想想可能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于是齐声说不要这样的合约,那么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极点,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强调生活化,要求创设数学情境,更多地强调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学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展开思维的翅膀,开启智慧的大门。我们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创设质疑情境;创设想象情境;创设纠错情境;创设实验情境等多种方法。针对课程中不同的问题,选择并设法创设适合教学的数学情境,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创设动态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直观、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锥体体积公式的证明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中渗透了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割补思想。运用常规教学不容易讲清楚,学生也很难听明白。运用计算机模拟辅助教学,把割与补的过程演示出来,突出了几何体的线条和切面,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又可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整节课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围绕着两个重点———锥体体积公式(知识)和割补法(能力)展开,在熟悉割补法的同时,又掌握了锥体的体积公式的证明,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