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预警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预警建设研究

曾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心理预警建设研究

从古到今,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现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触发点,我们进行大学生心理预警的理论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大学生的心理预警机制,做到从自身素养、家庭邻里关系、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去考虑我们的出发点,做好心理预警机制,通过思想教育的手段去解决问题,达到实现的目的。让他们知道如何处事,如何行事,如何办事,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则呢,应该注意怎样的道理和礼节,通过思想品德理论的学习和教育,结合生活和社会的实践,去在现实当中验证理论,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升华自己的内心情感,做到“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做一个高素质的人,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弘扬社会新风气,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德理念要求。

1大学生心理的思想政治考虑———心理预警的理论分析

大学生心理的分析要从其生活中找出发点,包括他们的行为干预机制,行为处事方式,沟通交流的态度,还有思想波动对行为的影响,这一些都能够体现在大学生的心理机制上,通过外界的动作表现出一些端倪,这就要做到心理的预警机制,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程度,通过心理预警机制去及时组织和发现问题。

1.1大学生心理的独立性与抗挫折能力思想教育思考———心理预警切入点。纵观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弱势就是心理的独立性与抗挫折能力,很多行为的产生,都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出现而发生的,而在萌芽状态的时候,我们没有去及时阻止,反而促进了他们的萌发,致使大学生心理无法独立,不能独自解决问题,面对挫折的时候,心理脆弱,不能提升其抗挫折能力,这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由于我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忽略。

当代大学生欠缺的是一种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现在往往具有心理和精神上的依赖性,不能够自己去出主意想办法制定解决方案,形成独立的解决方案,遇到事情缺乏前瞻性,往往依靠的是惯性的思维和人云亦云的常规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会依赖教师、家长和社会,这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80后和90后的通病,是从小的时候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和培养,往往源头就是家长的代而为之和溺爱导致的后果。因此,我们需要在现实生活和工作当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去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分析,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去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预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和独立承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权利完全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去形成独立的解决方案和规划。

1.2抗挫折能力的心理预警与分析思考———心理预警的有效突破。对于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同时要付之于思想的辅导和教育,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行双向的教育,同时教师要学会观察和发现,去探寻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从中发现可以教育的切入点,从而进行对症下药的教育,塑造大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从而达到完善人格,塑造健全性格的使命。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与行为分析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预警的实践性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为显性的机制与隐性的机制,这两种机制共同作用在大学生的心理中,导致大学生的行为后果发生。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发现其中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独立性与抗挫折能力,在一定程度下不能解决,就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后果,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2.1心理防线的边缘维护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预警做到未雨绸缪。大学生心理边缘的维护就是要促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保证其方向性,这就是要做到心理预警,及时制止其发生,同时做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及时维护心理健康的正确发展方向,防止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导致不良后果。

心理预警的防范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然后找出合理的办法进行有效的解决,体现出我们的方法与措施。我们要从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活动,生活活动与心理走向去分析,找出合理的办法解决问题,做到未雨绸缪,政治在教学中居于思想主导地位,从政治、经济到哲学和文化,从国内到国外,从眼前到未来,这些社会知识和软科学,都是大家日后所必备的,是健全人格的一剂良药。所以政治课不可或缺,抛却传统主副科的偏见,教师居于主体,引导学生将自身与国家的命运相联系,因此政治课居于主体课,学生提高思想重视,认识到政治可不但是考试的重头课,更是知识的先行课,不但是立足于社会的保障,更是完善人格的万灵丹。

2.2更加切实有力的措施进行纠正与防范。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打通思路,疏通思想,有效应对,解决问题”,以现实问题问目标,通过合理的思政工作,达到既定的目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当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而且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解放思想,提高个人和工作对象的素质。大学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联系到一起,而家庭生活的关系也深刻的融入了其中,很多心理问题和矛盾就是在这个关系中产生的,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和自制力,是有效的制止自己暴力的良好途径方法,在自己有不良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不经意间爆发出来,这就是不良爱国情绪的展现,也是我们要改正的途径。要进一步加强对自我的约束力与自制力。对于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保护,像“慎独的自觉性,不做不该做的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些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探讨爱国的原则和法度,我们还是说,要严格遵守制度,遵守规范,从点点滴滴去培养自己的这种个人素养精神。另外,个人意志力的磨练,如何对待挫折,如何磨砺意志和自立自强等,都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东西。教师可以给大家讲解古人自我意志磨砺的故事,鼓励大家不怕困难,勇于克服。提升自我的约束力与自制力。这就是做好心理预警机制的有效途径,然后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方法与抵制。

3提升学生的爱国荣辱感,并且落实到自我行动上

心理问题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就是缺乏自我认知,找不到方向,就容易走向不良行为,我们要切实提升学生的爱国荣辱感,并且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落实到自我的行动上,进行有效的发挥与发展。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时刻教育大学生关注大的发展形势,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状况到集体、企业乃至家庭的发展状况,这都是引发思想问题的重要的原因,也是其根本原因,“发展是主流,发展是大潮”,人的各种问题,都来源于社会主流的影响,这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大的切入点,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素养。紧密结合和关注国家政策方针,立足国家大政方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根本和纲要性质的第一准则。当前我们大学生对于社会责任的缺失的一个表现就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去进行行动的落实,无法保证责任的到位。针对问题,发展服务目标与日常工作结合,提高协同力,将管理工作融入社会管理决策当中,符合人民需求,符合政策需要。有效协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展开工作,使大学生密切联系群众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公正、民主”,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众的社会需求。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要善于从大学生的活动与心理细节入手,找出他们触发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找出形成过程,从中发现端倪,结合日常的教育与心理指导,通过理论与谈话指导方式,疏通心理问题,找出解决途径,同时做好心理的预警与指导作用,获得最后的提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去弥补学生自身不足,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做出有益的事情,同时纠正自身在生活中的不足,做到自我反省和自我监督,随时调整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为纠正自身和周围的各种行为,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杨毅春.新课程学习指导与评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王立东.思想政治———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4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