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中的素质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初中历史课中的素质教育

陈红波

河北省南和县第二中学陈红波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天,我们进行深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如何才能培养出“新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初中历史怎样进行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方法探索

素质教育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现代社会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观念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规范作用、组织作用、传授作用、管理作用、评价作用、育人作用。在课堂教学传授过程中,对于综合性的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得尤为明显。譬如,第三册“早期人类社会”结束时有这么几个问题:“原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是怎样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原始社会是理想社会吗?金属工具和原始手工业的出现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为什么说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是不可避免的?”这里涉及到“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劳动者”、“生产工具”、“个体化”、“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几个概念以及它们之相互的关系。教师必须通过图表的形式讲清楚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总体。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起的主导作用。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旧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来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以那时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了原始平等的互助合作关系,大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消费品。到了牛耕地、铁器和炼钢技术时代,生产力又向前发展了,劳动者生产技术提高了,经验丰富了,使得个体化成为可能,随之私有制产生了,伴随而来的是贫富分化,贫富分化的加剧就出现了阶级。

2师生要转变思想观念,与时俱进

当今中考已经从“知识立意”转向了“能力立意”,通过设置新问题,新环境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推动初中历史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历史老师不能再以“教材为本”或“知识为中心”来教学,而应当把教材视作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创造性的用教材教,必要时增添教材外的素材或知识,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历史教师也应注意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时候,不要把学生仅当作知识的接受者,而要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合作者,让学生主动介入学习过程。这样才能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技能,使学生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一些农村初中生后进生较多,学生中存在两大较为普遍的思想问题。其一是“读书无用论”或“多读少读关系不大”的观念。对此,在教学中,适时利用古今中外的历史素材,给学生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的话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要把“知识就是力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和现实生活,讲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兴起,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它需要的是知识、能力。社会有识之士撰文,“在这个新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本,人的能力决于智力而不是体力,而智力无疑是要通过教育来开发的。”“接受教育,多读书,读好书。”……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其二是“学生对老师的依赖观念很强。”对这类学生,给他们讲:现代教育,知识的掌握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人活到老学到老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要做到,就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要有“会学”的方法。

3历史教学中应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说:“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而中国的平民比重很高,更应抓好‘平民教育’问题,使人人能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现实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每个同学有自己能力方面的某些特点: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动作技能超凡,有的组织能力强,有的富有好奇心、有毅力。如果老师还只是从某一方面一味以分数衡量学生,势必使学生丧失信心,一蹶不振,从而扼杀他其它方面的潜能。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联系生活实际,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在日常生活中,通常人们会认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过去的人和事,与现实生活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联系实际生活可以增强现实感,体现时代性,克服教材枯燥无味的说教,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通过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健体,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