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让政治课焕发活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3

谈如何让政治课焕发活力

刘俊岭

河北省大名县铺上中学刘俊岭

【摘要】: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沉闷乏味,缺乏活力,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要焕发政治课的活力,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教师要以趣例引题、以语言激情、以真情感人、以让位增效,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课堂活动学生活动生命活力活动形式

长期以来,中学政治课教学处于这样的境况:教师积极主动,在课堂上声情并茂、激情昂扬,讲得“天花乱坠”,沉入自我陶醉的物我两忘境界,而学生则消极被动、冷眼旁观,以至于恹恹欲睡,课堂沉闷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让“枯燥”的政治课“鲜活”起来,把学生的注意力持久吸引在课堂上,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呢?这就需要想方设法激发政治课的活力。

一、以趣例引题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些俗语足以说明课堂的导入是多么的重要。导入得好,则如一剂亢奋药会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情感,反之则如一剂安眠药,不讲则已,一讲便进入崔眠状态。一节课的开头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却往往影响到整节课的成效,导入应象磁石一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的导语就要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动听、悬念叠出、异彩纷呈,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一节课的导入效果,直接会影响到该节课的整体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政治课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枯燥无味的,不是干瘪苍白的,要让学生感受到新意和色彩,感受到活力与激情,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并能起到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作用。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用一个与本课有关系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也可以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以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导入既要简短又要有趣,如在讲《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时,我引用了笑话《少了两千克》:妻子站在秤上高兴地对丈夫说:“亲爱的,快来看,我体重少了两千克。”“亲爱的,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化妆。”显然,这则笑话中,妻子化妆前后的体重是不一样的,它辛辣地讽刺了妻子平时化妆涂抹的脂粉实在是太多了。学生在哄笑中明白了:做事情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处于活跃、兴奋状态,强化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心态,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结合教材讲幽默故事或幽默语言、穿插学生熟悉的歌曲、歌词、恰到好处地运用俗语民谣、运用高度概括的名言警句等都可以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牢牢地“拴”在学习活动上。例如,在讲解“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用“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南飞”等来形容我国近年来市场调节下出现的人才、资源向东南沿海地区流动的现象;同时,可用“水往低处流”的必然性和“引水上山”的必要性,给学生谈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的重要性;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诗句,通俗地揭示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一哲学道理,用“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的歌词来说明要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等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使深奥的哲理容易理解。

二、以语言激情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交流的工具,教学过程是通过语言的传输来实现的,语言对于师生的双向交流,教学内容的表达,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一些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与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假、大、空”等有很大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要彻底转变以往教学过程中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使学生“亲其师”,为此,教师应努力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以激发学生情感,取信学生。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塑造自己:

(1)真诚的微笑——可亲。课堂上教师真诚的微笑,会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和蔼可亲与殷切的期望,从而自觉愉快地学习,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2)优良的素质——可敬。教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会让学生产生敬仰之情而主动参与学习。因此,教师应经常为自己充电,以开放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道理讲透——可信。理论脱离实际或对具体问题含糊其词,观点不能鲜明,语言无层次,会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从而导致对政治课的消极心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情满怀地授课,用丰富的智慧、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启发学生,让学生感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上政治课时,教师要放下“学究”的架子,收起习惯板着的面孔,引入与课堂教学相融洽的肢体语言、情态语言,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叩动学生的心弦,促进思维的活跃和想象的丰富,焕发政治课的活力,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

三、以真情感人

要想让政治课活起来,教师就要设法使学生入情以获得强烈的感情体验。教师强烈的感情,会使学生受到感染,开启学生感情的门扉。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变说教型教学为情感型教学,减少抽象、空洞而又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增加情真意切、生动形象、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内容,把政治教学与情感教学融为一体,寓教育于情感之中,创设情境,以情动情,以理激情,借境生情,让学生投入到乐观情感之中,使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现实”时,我讲了唐山13位农民自发到灾区抗击雪灾;在汶川,属于“80后”的一位军人在余震不断中央求“让我再救一个吧”,一位中学教师趴在讲桌上停止了呼吸,却为学生撑起了生命的天空……讲这些时我不知不觉眼睛湿润了,学生见此情景,深受感染,许多学生眼里噙着泪花。我相信此时此刻用不着我多说,学生就会明白在普通人身上,也有无私的举动,人性并不是“自私”二字能全部概括得了的。

四、以让位增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专制的体现,会直接伤害学生的感情,造成无法弥补的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冲突。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善于采用灵活多变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境、合适的阶段,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灵魂原则——公平原则”时,我引导学生看漫画——“朦胧价”,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揣摩画中“冲突”的起因、经过、结果(可能是多种的),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制的简单道具上场表演。“卖瓜了,卖瓜了……”的吆喝声把大家带入了故事情节,“顾客”悠然自得地吃着“西瓜”,“观众”会心地笑着。当到顾客与卖主因“一块二毛”标价起冲突时,观众又感到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怎么解决?学生小声地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看到“顾客”与“买主”推推搡搡的样子,心急的学生已经在说:“去告啊,去告啊!”当最后“顾客”向工商部门投诉,寻求合理公平解决时,大家自发地拍起手来。创设“虚拟剧场”,开展情境表演,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起来,引发了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了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书本知识,而且学到了一种处理问题的办法和为人处事的原则,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教育学者肖川指出:“真正的教育就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的统一。”“‘否认价值’就是否认教育,就是消解教师的作用,就是放弃教师的责任,就是自然主义的教育观。”“而不承认矛盾的另一面,即学生的‘自主建构’,价值引导就有可能蜕化为强制、外铄、粗暴灌输;就是‘外铄论’的教育观,就是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敏锐的内心世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生生的人。”[5]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关系,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在课堂教学中,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努力把学生真正地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之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会倾听和对话、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等待和分享,少一点苛责和冷漠,多一份鼓励和亲切,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绝不做“无所不知”的“一言堂”的“专制统治者”。唯有如此,才能最终达到师生间的心理相容,并在此基础上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五、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有两种,一种是间接经验,另一种是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但书本知识始终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具有时间和内容上的滞后性。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大教材观,不要仅局限于政治课本,死读书、读死书,而要带领学生到更广阔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知识,引导他们多看电视新闻、广泛涉猎书刊报纸等,尤其是关注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大量鲜活的现实材料去佐证书中的基本观点,并学会运用书本中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这样说,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蕴藏着巨大甚至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生活中有政治,生活中有物理和化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2]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将生活世界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既要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在理性的思维中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又要不失时机地创造学生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的平台,使学生在感性生活体验中更好地理解、消化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一种超越书本世界以外的知识和能力,收到预期的或超越预期的更大的教学效果。

如在对《生活富裕不忘俭朴》这一内容进行教学时,如果光从纯粹的理论方面照本教学,收效肯定不理想,也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学生心中的困惑——我们的生活富裕了,为什么还要提倡俭朴呢?课堂教学中我扎根于学生生活,从学生的压岁钱谈起,使学生感到亲切(暗含社会生活富裕了)。接着请同学们用压岁钱对媒体上提供的具有强烈对比的两组商品进行选择(其中有一组是奢侈品),留下悬念——你们的选择科学不科学,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并导入课题。同时将“压岁钱的使用问题”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以点带面,层层剖析,在明理的基础上引导同学们选择正确行为。课堂上我采用案例分析、调查讨论、小组讨论、材料分析等多种形式,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因此,教学中我们绝对不能贬抑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的地位与价值。缺少了直接经验的“消化”作用,书本知识就变成了“死知识”,很难真正为学生接受,学生也就很难真正超越书本,将知识内化并转化为一种能力。

六、课堂小结力争精炼——让政治课焕发生命活力的尾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结尾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这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概括、提炼,使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及技能更好地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精炼的课堂小结能为政治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写下完美的篇章,起到“余音绕梁”的效果。例如在讲“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题的结尾时,我就用了“棒子”、“鞭子”、“筛子”三个词对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做了高度的概括,既形象又通俗易懂。实践证明,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能提高教学实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创设一种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地吸引学生学政治的注意力,焕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要让政治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必须优化课堂结构,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履行好“导”的职能;另一方面,要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施展才能的土壤和条件,既要“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要运用各种方式点燃学生心底的兴趣之火,变外部说教为内在需求,化枯燥为生动,变沉闷为轻松,化抽象为具体,变平淡为神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胜的效果,使政治课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2]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

[3]陶行知全集,第1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杜,1991:32.

[4][5]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杜,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