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基于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0-20
/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究——基于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

陈艳

陈艳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250109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我国人才的主要集中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对他们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向创新型发展的基石,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各国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本文对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走向国际化提供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引言

就我国高校眼下的创业教育而言,还远达不到国际水平。十九大以后,国家对教育进行综合改革。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把我国由教育大国变成教育强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我国的高校没有很多的教育经验,各个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规范不同,基于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完善我国的创新教育评价指标,能够提高我国创新人才的质量,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要求

作为全国统一的高校创新教育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要自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可以从多个方面分析创新教育质量。而且这些评价指标要科学合理,依据我国大学的基本国情来制定。在实际运用时,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为辅的原则,在宏观和微观上分析我国的创新教育质量。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理念探究

近年来,随着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各国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上较之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外的关注点在于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方面,而我国由于研究时间不长,创新教育评价理念涉及面较广,内容复杂,目前仍在其重要性、体系的构建要求、构建方式、选择评价指标等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些指标的建立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实验数据为基础,因此国内外尚未出现一套完整系统的指标。

3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

对于创新型人才的评价包括了很多环节和要素,根据其评价的对象以及评价内容的不同,又有许多不同的评价原理、评价思路、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方法。目前为止,国际社会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评价的原理也有很多种,比如现有的胜任力模型理论、个体差异性原理、思维模糊性原理、测评一致原理等评价原理,其中使用较为普遍的是胜任力模型理论。

胜任力模型即胜任某一角色所需的各种能力,在这一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McClelland的模型。McClelland的模型将胜任力分为了基准性胜任力以及鉴别性胜任力两种类型。所谓的基准性胜任力,就是任职者的基础技能,这重技能可以通过受教育或者接受相关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而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技能和知识,相对鉴别性胜任力而言较为容易获得;而鉴别性胜任力,是能够辨别区分普通效绩与优异绩效的胜任力,比如任职态度、个人价值观、对自我的认知、特质等相较于基准性胜任力而言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较明显提升的能力或修养等。

4我国各层面的评价指标和意义

4.1高校层面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点主要在于我国的高校,其中集中了我国主要的人才资源,是很好的教育场所。学校层面通过教学观念、师资团队、资金投入、管理机制、人文建设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观念就是高校的创新教育计划。师资团队要提高授课老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聘用高素质高学历教师。资金方面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管理机制方面加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力度,成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创新教育质量进行监督。人文建设方面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创新创业氛围的校园环境。

4.2学生层面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的就是为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高低能够体现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学生层面通过学生履历和学生创新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履历主要是学生是否参加过工作。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是学生是否有创新成果、创新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是否有过创业经历。

4.3社会层面

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而言,要依托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支持才能正常开展,创新创业如果脱离了社会环境,就变得毫无意义。本篇文章主要以社会层面评价指标的社会声誉、政府优惠政策以及企业团体这三个指标进行论述。社会声誉社会是对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还考虑社会是否具有良好的创业环境氛围;政府优惠政策即对创新创业的支持措施;企业团体衡量企业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

结语

现如今的社会,人才,就是全能的代名词,全面发展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各大企业的需求。基于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建设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率,为高校指明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看到了创新教育的伟大发展前景。这个指标体系在应用时要根据高校的具体创新教育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此提高体系在实际操作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高希,何蔚超,杨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国际创新型人才评价理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2):4-5.

[2]林觐民,李海滨.高校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14):22-26.

[3]吕贵兴.高校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10,10(01):137-139.

作者简介:陈艳,女,汉族,山东协和学院,国际学院,讲师,1983--,籍贯:内蒙古,山东师范大学(在读),2014级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