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3

谈高中音乐鉴赏课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新兵

马新兵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主要以审美为核心。艺术教育注重自由创造,但任何创造都是有本之木。中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也是在教材局限的范围内、是对前人成功经验总结基础上的模仿;是一个对现有知识再发现和重新认识的过程,并没有超越现有的规范,进入到完全自由创造的天地。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情境教学;《鼓乐铿锵》;科学性;艺术性;有机统一

TalkabouttheunityoftheartandscienceofhighschoolmusicappreciationcourseXin-BingMa【Abstract】Arteducation,affectiveeducation,mainlyaesthetics.Artseducationfocusesonthefreedomtocreate,butarethecreationofatree.Secondaryschooleducationandtrainingtoobtainthebasicknowledgeandskillsneededbythestudents'creativity,butalsowithinthescopeoflimitationsinthetextbooksummaryofimitationonthebasisofprevioussuccessfulexperience;isanexistingknowledgediscoveryandnewunderstandingoftheprocess,anddidnotgobeyondtheexistingnorms,intotheworldofcompletefreedomtocreate.

【Keywords】Musicappreciationclass;Situationalteaching;Drumsonorous;Scientific;Artistic;Organicunity

课堂教学作为客观社会现象,也受一定内在规律性的制约,如:学生学习动力的催生、认知、体验、发展过程;各种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的导学过程;这一过程都要通过双方的个体作用、间接作用来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与学双方动力的来源,也会受到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具体运作,互相制约着。这些过程与现象,都体现出客观的教学规律,同时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受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规律和社会约定俗成的制约。

当然,在艺术化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不是让教师跟着规律走,而是要教师自如地驾驭规律,让教育规律为我所用。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人民音乐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课》教材中,选取《鼓乐铿锵》一课教学,尝试运用艺术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的理念,设计了这节课的问题情境教学。同时将这一课时中所要完成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教学层次循序渐进的规律,细化为五个环节:首先以音乐刺激学生的情绪形成心理情感的强化点,构建“问题串”;与学生的生理发展过程的点与点形成有序的“求索链”,继续激发学生的情感;一起构成“认知规律”,通过教师有序地“引导”,与学生的“寻、觅、探”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来完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然而这一切探究过程又都是以情感艺术——音乐形式为载体进行、完成、获得的。

人的两种思维方式能否有机融于一体,特别是在形象思维中能否结合逻辑思维,来指导高中生学习音乐鉴赏?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本人结合《鼓乐铿锵》一课,对两者有机统一做了一些探索,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导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解决好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问题。本文结合《鼓乐铿锵》一课的教学,谈谈音乐课情境教学如何处理好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课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本人多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利用这一模式营造的氛围,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实现以满足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激发等自我价值的体现为宗旨的教学目的。在学生认知上崇尚直觉和灵感;在情感抒发上注重体悟和领会,因此思维过程不大讲究严格的规范和程序。

但是高中音乐鉴赏课,不同于小学、初中音乐课仅仅满足与官能与情感的音乐欣赏层面,由于侧重理智欣赏的层面,所以高中音乐鉴赏课课堂教学,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聆听、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情感,还要能够对音乐作品从形式,内容,民族特征,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做出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对音乐艺术具备一定的相关认识、理解和判断能力。这些能力培养的内容,既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内容,也是培养、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离开了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基础,能力培养皆为空谈。学生要想获取以双基为前提的认知、理解、判断能力,同样需要理性思维。这又要求音乐教学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必须融进一定的教学客观规律,让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既讲艺术性,又讲科学性。让教师与学生在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既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受到教学认知规律必然的制约;让认知在情感艺术的海洋中的徜徉,变成为有一定理性与逻辑性的活动,让艺术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在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中。

艺术教育注重自由创造,但任何创造都是有本之木。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也是在教材局限的范围内的、是在前人总结成功经验基础上的一种模仿;对现有知识的再发现和重

新认识的过程,并没有超越现有的规范,进入到完全自由创造的天地。因此,课堂教学作为客观社会现象,也与高中音乐鉴赏课中的情感体验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比如:学生学习动力的催生、认知、体验、发展过程;各种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的导学过程;这都要通过双方的个体作用、间接作用来释放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培养学生的能力等过程,都融入在音乐作品提供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感受中进行与完成的。

教与学双方的动力来源,也会受到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各自的具体运作,并互相制约着。这些过程与现象,都体现出客观的教学规律,同时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受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规律和社会约定俗成的制约。

当然,在艺术化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不是让教师跟着规律走,而是要教师能够自如地驾驭规律,让教育规律为我所用。基于以上认识,本人在《鼓乐铿锵》一课中,尝试运用艺术性与科学性有机统一的理念,设计了这节课的情境教学。同时将这一课中所要完成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教学层次循序渐进的规律,细化为五个环节:首先以音乐刺激学生情绪形成心理情感强化点,构建“问题串”;与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的点与点形成有序的“求索链”,继续激发学生的情感;一起

构成“认知规律”,通过教师有机的“引导”与学生的“寻、觅、探”的学习过程相结合,来完成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具体内容与步棸参见下图:

本课问题情境教学过程选取“鼓乐”曲直接聆听方式,在无任何提示的前提下创设情境,以求达到三个导学目的:其一、利用“鼓乐”形象的真实感,拉近学生对“鼓和鼓乐”感知的亲近;缩短久远事物与学生心灵共振的时空。其二、渲染与课堂内容一致的教学氛围,以虽遥远,但又逼真的意境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力。其三、充分运用音乐的情感,来激发学生初次聆听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的热情与探究精神。其四、对教师寓于“鼓乐”中的问题产生兴趣。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心理暗示法将知识点:“鼓”以置疑的方式,引入“鼓乐”中,从认知规律上,体现了从已有知识被启迪,学生发现问题:“鼓”。并引发本课的课题:《鼓乐铿锵》。“鼓乐”从心理学的角度,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发了好奇心,从生理学层面,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与快乐。

环节二,通过聆听,学生认识了“中国鼓”。这是运用联想与想象,借助已有知识开启与迁移获得的。出于对“鼓”的熟悉,引发了对“鼓文化”的讨论,从“鼓”的产生.、演变、社会功能、表演形式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对鼓的认识在步步深化;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讨论中,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在大文化背景下无序的延展。同时催生出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与高涨,并不断深化对中国“鼓文化”的认识,以此诱发对深层地理解具体作品打开了一条较开阔的思路。在这一环节中,知识点“鼓乐”,从学科知识体系向多学科综合延伸,同学们在不尽的联想中,对“中国鼓”文化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在(环节一)发现课题的基础上,经学生自主分析,讨论,交流,归纳而获得的。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强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由于对知识点从单一学科(音乐)延伸到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中,应此对知识的认知过程是无序的,完全凭着自身的直觉与灵感,有感而发的。这必然引发课堂秩序既活又乱。教师在这一环节中的引导作用,就体现在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并借助心理暗示法把认知过程中发散式、无序化的思维过程,给予适当的引领,使知识实现有序梳理,并导向自成体系的思路上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表像上是辅佐,实质上还是按着教学规律,做到掌控有度、收放自如。

环节三的设计中,要求将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的思绪,从对“鼓文化”的系统认知上,聚焦到“鼓声”为什么具有塑造音乐形象,又能抒发人的情感?这一重点知识的探究上来。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的矛盾,也隐含了教师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怎样去实现的一个深层的问题,是把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还是结合具体作品去引导学生通过再次聆听,去开发学生自身潜能,通过对重点知识的深入分析获得真知?问题情境教学仍不失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模式。

在鼓乐《滚核桃》曲目名称的提示下,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在这一特定的生活场景中,专注在核桃怎么“滚”的探究上。鼓声怎样塑造出核桃滚动时的神态?为什么又各具特色?鲜活而又个性鲜明的核桃形象是通过哪些手段表现出来的?原来是鼓乐通过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等多个音乐形式要素的有机配合,通过演奏者敲击鼓的各个部位,以描绘与模仿的方式、拟人化的手段,为我们揭示了收获丰收的喜悦心情。这是一次心理历程的演练,外化的音乐通过聆听不断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把学生的身心带入到了一个鲜活的丰收场景之中。在音乐形式要素,特别是节奏丰富表现力的引领下,学生自己去探讨,自己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这一学习过程,体现出的是一种寻求知识的内化过程。内化过程只能由学生运用自身的智力将外化的知识、观念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智能与才能。

环节四,是将学生在聆听中通过内化过程在思辩、鉴别中获得的认知、再借助外化实物“鼓”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对“鼓”的构造与演奏技法的研究与体验中,认识“花敲鼓”这一演奏形式。这是深化理解重点知识的难点。通过对鼓的构造和多方位、各种敲击法的体验,发现不同音响声源的音色变化的来源,还能表现出节奏的疏密;加之力度、速度和织体等音乐形式要素的变化与对比,都是构成这一作品塑形抒情的主要手段。同时又加深了从“中国鼓”引发的对中国民间器乐曲的真爱。进一步拉近学生与具体作品间的心理的距离,激发出更浓的学习兴趣,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产生了表现的欲望。环节五,结合作品进行创作的阶段水到渠成地到来。模仿、创作在认知规律中,是将内化知识、智能、才能转化为外在能力的提升点。模仿是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必经之路。在模仿中,再现的是如何借助人体各部位的声源,来表现核桃滚落时的具体形象。通过模仿把内化的知识,外化为动手能力。在模仿中,由学生自己去调整,修正自我,与同学们形成协调一致的表现;在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之后,情感引发的价值取向的态度非常明确地启示同学们,是该去创作,去表现,去展现自我艺术表现能力与价值的时候了。

环节六的拓展,是整节课的认知规律的辐射点。意在通过聆听、体验不同乐器(锣、钹)演奏的不同形式(土家族“打溜子”)的乐曲,理解用相同的音乐形式要素,塑造出的不同的音乐形象,但却能抒发出劳动人民不同的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是情感求索链中的延展,在学生的认知规律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这是一节音乐课,突出的是情感教育,是在情的引领下,在情景结合的氛围中,围绕问题意识与情趣的培养,展开的一堂认知过程形成性的音乐鉴赏课,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并始终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的感受,引发学生问题意识,借助形象思维的翅膀,对由“鼓乐”《滚核桃》—“鼓文化”—“鼓点””—“花敲鼓”—“锣钹”等知识点,形成的问题串的认知、思辨、归纳、概括的过程。教学目标在知识的范围中从小到大再到小;到对具体作品分析、理解、掌握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既加深了对“鼓乐”的认知,又提升了对“鼓文化”的理性认识,还拓宽了对具体作品的形象性、情节性、情感性、生成性的整体感受与理解。

本人在这一问题情境教学过程结构的多样化综合中,融进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式与手段,并都使其艺术化。比如,授课语言、师生交往、悬念的设置与“抖包袱”等等艺术方式与手段;每个感情求索链在点与点之间如何展开、强化、递增;学生学习始终坚持寓“疑”于情景之中,从认知教学的外化到内化,再从将已内化的知识,外化为能力的过程;知识点与问题串和认知规律的有机结合的艺术化处理等,都在本节课中得到了精心的设计与体现。教学规律的科学性体现在认知规律中,有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有序过程;在知识点对点、由点成线再成面的过程中,仍有许多规则可循;如在心理学的情感生成、发展、强化过程中,也有与认知规律在点,线,面上的对应平行点……。但是规律毕竟是一种自发的力量。它不可能自主,充分、现实的发挥作用,只有在教师掌握这些规律,通过问题情境教学这一教学模式的载体、运用一定的技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寻疑、质疑、释疑,自如运用规律。引导学生在理性制约和情感激励中去创造,让规律以科学性的理性思维成为艺术地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与条件,让艺术性创造成为立足于科学性基础的自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