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技术诊断小肝癌疾病的价值与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MRI技术诊断小肝癌疾病的价值与进展

谭太发

谭太发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研究MRI技术在诊断小肝癌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并总结其发展情况。方法:从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间确诊的小肝癌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对其病例资料、临床诊断过程进行回顾和分析,比较本组患者的MRI检查与CT扫查结果,并评价MRI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本组患者中,MRI平扫显示肿瘤以结节状、类圆形为主,45个结节边缘较为平整,其余38个结节边缘较为模糊,标本观察发现边缘较为平整的结节,肿瘤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包膜;模糊结节的肿瘤包膜多呈现浸润性生长。增强扫描中动脉期结节未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结节均有强化,共有14个肿瘤供血动脉结节,其动脉显示率为38.2%。MRI的肝癌病灶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要高于CT,其对比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肝癌,MRI的检出率和准确性要明显高于CT,并且在MRI检查中,联合多序列扫描和三维血管成像、多期扫描,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肿瘤的性质和形态,其临床诊断价值是值得肯定的。

关键词:小肝癌疾病;MRI;CT;诊断价值

在小肝癌的临床诊治过程中,人们常常利用超声技术对其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并结合超声造影技术实施辅助检查[1]。但超声技术对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有着较高的要求,检查的客观性较低,因此,目前临床小肝癌的检查和确诊,主要依赖MRI(核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无创检查技术。本文从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间确诊的小肝癌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了MRI技术在诊断小肝癌疾病方面的临床价值,并总结其发展情况。现将具体研究过程重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从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5月间确诊的小肝癌患者中随机抽取72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通过手术、MRI和CT检查确诊。在本组患者中,既往有乙肝病史48例,无肝病病史14例。41例有右上腹胀痛、身体乏力以及纳差等症状表现,其余31例无明显症状。患者中男54例,女18例,年龄31~78岁,平均年龄为(58.74±7.68)岁,病程5个月~11年,平均病程为(6.3±1.4)年。

1.2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在接受影像学检查前,统一禁水4h。患者取仰卧位,应用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实施MRI检查,于患者腹部包绕线圈。全部患者均常规进行T1、T2、SE、增强序列扫描,作冠状位、横断位和MRCP扫描,在各序列成像过程中,患者均单次屏气。冠状位扫描重复4.3s,显示野为400~470ms,而后再进行TIWI、T2WI、SE序列平扫以及增强MRI[2]。共同成像显示野380~400mm,层厚7mm,且层间距参数为1.75mm,层数为17层。MRI增强:准备专用高压注射器,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作为对比剂,于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ml/s。分别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常规门静脉期成像、延迟期及动态肝动脉期等增强技术,三维血管成像扫描重复3.0ms,层厚1.4mm,反转角为25°,回波时间为1.2ms,共采集70~80层;多期动态扫描重复160ms,扫描时间为20s,回波4.8ms,层厚7.0mm,反转角为70°,层间距1.75mm,每一次共采集15层,显示野360~400mm。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肿瘤结节大小、形态等基本情况,详细记录各平扫序列信号特征。分析三维血管成像扫描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各期肿瘤强化模式等情况,并将MRI病灶定位情况和CT定位、定性情况进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针对上述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t检验及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统计本组患者的具体检查情况。

具体情况如下:72例患者中,多发肿瘤30例,单发肿瘤有42例,2个以上肝内结节有28例,肿瘤结节共计83个,大小为0.6~3.1cm2,平均大小为(1.81±0.53)cm2。MRI平扫显示肿瘤以结节状、类圆形为主,45个结节边缘较为平整,其余38个结节边缘较为模糊,标本观察发现边缘较为平整的结节,肿瘤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包膜,模糊的结节,其肿瘤包膜多呈现浸润性生长。在增强扫描中,动脉期结节未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结节均有强化,共消退25个。影像显示共有14个肿瘤供血动脉结节,其动脉显示率为38.2%。

2.2比较MRI与CT的病灶定位、定性情况。

对比详情见下表1。MRI的肝癌病灶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要高于CT,其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MRI与CT的病灶定位、定性情况对比[n(%)]

检查方法例数病灶定位准确率病灶定性准确率

MRI7271(98.6)69(95.8)

CT7264(88.9)61(84.7)

χ2-5.815.06

P-<0.05<0.05

3讨论

小肝癌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临床影像学技术取得了很多突破和发展,小肝癌的检出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早期诊断和保守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患者的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预后情况显著改善。从组织学角度来看,肝癌的发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小肝癌主要是通过肝再生结节-不典型性增生结节-小灶癌这一过程发展形成的,最终可演变成为典型性的肝癌[3]。针对肝癌直径超过3cm情况,临床影像学技术正臻于成熟,MRI、CT以及超声波均能很方便地显示肝癌病灶,诊断的准确性也比较高。小肝癌具有体积小、隐匿性强等特点,其临床诊断存在着一定难度,易出现误诊或漏诊。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MRI有着相对较高的组织分辨率,其小病灶检出率一般要高于CT检查。本研究结果显示,MRI的肝癌病灶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要高于CT,且其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MRI在小肝癌诊断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其检查效度和信度都高于CT,这与有关文献报道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检查结果中,MRI平扫显示肝癌肿瘤以结节状、类圆形为主,45个结节边缘较为平整,其余38个结节边缘较为模糊,标本观察发现边缘较为平整的结节,肿瘤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包膜,模糊的结节,其肿瘤包膜多呈现浸润性生长,说明小肝癌患者的MRI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临床经验表明,肝癌常可见比较清晰的包膜边缘,但血管瘤并无包膜,其同正常肝组织的分界比较明确,在具体检查工作中,这两种类型的肿瘤比较容易区分。增强扫描中,动脉期结节未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结节均有强化,共消退25个。影像显示共有14个肿瘤供血动脉结节,其动脉显示率为38.2%,证实MRI能够对肿瘤供血动脉进行全面的探查,且图像显示供血动脉呈现出明显的增粗、迂曲等特点,从而可以排除肝血管瘤的可能性。综合上述分析和讨论,在小肝癌等小病灶疾病诊断中,MRI的检出率、病灶定位及定性准确性要高于CT,在多序列扫描的基础上加强三维血管成像和多期扫描,有利于准确判断肿瘤形态和性质,进一步提升其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曾蒙苏.重视肝脏MRI技术应用——小肝癌临床诊断价值和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1,17(05):385-389.

[2]齐晓辉.小肝癌的综合影像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

[3]张小彪.高场强MRILAVA增强联合DWI对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诊断价值[D]宁夏医科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