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室友关系趋于冷漠的原因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3

大学生室友关系趋于冷漠的原因及对策

罗敏

罗敏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阳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室友关系趋于冷漠、麻木的情况有所增加,室友间争吵、斗殴现象常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杀害室友的现象。探讨存在原因,并及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善办法已成为当前紧急而重要的任务。本文将从现状描述、原因探讨、对策改善三个方面进行陈述和论证。

关键词:室友关系;冷漠;原因探讨;改善对策

“冷漠”按照字面解释,是“精神空虚、情感空白、行为失范”的意思。大学生冷漠常表现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干什么事都没意思”、“什么都不想参加”等现状。[1]大学生室友关系趋于冷漠,对高校和社会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这个课题不仅重要还很紧急。

1大学生室友关系趋于冷漠的现状

1.1寝室成员的“冷”现象

1.1.1思想“冷”

寝室成员在思想上:讲轻松、讲快乐、讲享受,不提理想、不提奋斗、不提忍耐。唯我主义,个人中心化,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不考虑室友感受,忽视室友的存在,或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室友的伤心和痛苦上,把室友的付出与关心看成是理所当然,或熟视无睹。缺乏集体荣誉感,淡化了同舟共济、生死与共的集体意识,遵循个人利益至上,漠视团体利益,损人利己、损人不利己,有较强的嫉妒和攀比心理。

1.1.2行动“冷”

寝室成员在行动上:穿名牌、抽好烟、喝好酒,泡酒吧、泡KTV、打麻将、打游戏,追求今朝有酒今朝醉,强调及时满足和及时享乐。行动机械单一、呆板盲目,喜欢支配他人,缺少热情和精神、缺乏动机与兴趣,缺乏意志和能量,缺乏亲切感和亲密感,没有张力与激情,没有生命力。为人孤傲、冷漠,“不愿同人,只愿同物”打交道,喜欢独处或共处困难。

1.2寝室成员关系的“热”现象

1.2.1小圈子“热”

在大学寝室中,小团体、小派别、小圈子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些小团体通常由2-3人组成,他们亲密无间、无话不说。这样的小团体在一个寝室中有2-3个,如果用好了,不管是对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大有帮助的。然而,这样的小团体极少是用来学习的,更多是为排斥、孤立、嫉妒、敌视与之意见不同的室友结成的小联盟。

1.2.2争斗“热”

在一个寝室中,当忍耐达到一定程度时,常受排斥、孤立、回避的人就会表现出外在的攻击性行为(如;言语攻击和肢体接触),谩骂、争吵和殴斗现象就在所难免了,甚至出现了极端的投毒或凶杀室友现象。

1.2.3.调换寝室“热”

在调查中,发现有极少数学生与人共处非常困难,遇事喜欢逃避。频繁调换寝室。其中,有位学生一学期换了3间寝室,但还是感觉现在的寝室住着难受、不舒服,同室友关系紧张。

2.大学生室友关系趋于冷漠的原因分析

2.1寝室成员心理活动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活动对室友关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认知特点上、情绪情感上、性格差异上都起着不小的作用,这不仅包括个体对寝室团体的态度和看法,还包括了寝室团体对个体的接纳与认可。

2.1.1认知的曲解

自我评价不合理。个体在进行自我评价时,往往是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对自己评价要么过高要么过低。[2]自我评价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人,表现为自信、积极向上、阳光开朗、不卑不亢、敢于正视和接纳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认同感。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都会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也就直接影响了室友间的情感关系。

归因偏差。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存在非常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趋于把自己的失败和他人取得的成功归于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成功和他人的失败趋于内部归因。[3]。

自我中心化。个体过分的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过度放纵自己的言语行为,过度强调满足自己的生理、安全需求。自我感觉极好,爱自夸,好炫耀,好卖弄知识与能力,目中无人,只能沾光,不能吃亏,放大自己的需要和别人的短处,放纵自我和本我,缺乏超我的约束,看问题常常从自己的角度和自己的需求出发,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能设身处地的客观、全面的思考。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也就可以理解人际相处之难了。[4]

思维的绝对化。个体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产生的不合理信念之一,在解释事物时采用“全或无”、思考事物只分“好或坏”、思维生活只看作是非黑白。强调事出一定有因、有因一定就有果,认为自己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等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对你不好的人,也不必太见怀,别人没有义务对你好,但别人对自己的好,一定要懂得感恩和珍惜。。

2.1.2情感的缺失

责任感的缺失。责任感是一种视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集团利益、他人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高级情感觉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赋予个体的责任和要求也日益增多增重。

道德感的缺失。道德感属于较高级的情感,他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思想、言语和行为的情感体验。在巨大经济压力的迫使下,道德信念与道德判断受到了严峻的考验,传统的道德要求及现代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要求都显得是那么的微妙和无助。个体坚持的信念和价值标准与社会的道德标准相违背时,促使着道德感的淡化和消亡。

荣誉感的缺失。集体荣誉感是一种热爱、关心集体,自觉为集体尽义务、做贡献、争荣誉的情感觉悟。

真善美的缺失,随着中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与碰撞,造成了多元价值观的混乱,道德评判标准的失衡,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的评价和定位,以至于真假难辨、善恶不分、美丑难分的困难地步。

2.1.3.性格的差异

在生活中,性格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情况、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过分外向与过度内向、过分敏感与过度麻木、过分苛刻与过度放纵、过分偏执与过度随性、过分防御与过度坦诚的性格特点都不适合人际共处。在交往中,大家都喜欢同热情、阳光、诚实、友好、正直的人相处;不喜欢与自私、冷漠、麻木、苛刻、偏执的人相处,甚至是回避他、疏远他。

2.2寝室成员所处环境的影响

2.2.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好发展,取得的成功也是有目共睹、不可否认的。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突显出现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学生对社会、党、国家的失望和对朋友、室友的不信任。

2.2.2.学校环境的影响

大学期间,学习上出现较多的课程、较高的要求,负担重、压力大,使学生产生紧张和焦虑的情感反应;在生活中,业余生活单调,不能有效的调节生活,不能有效的放松身心,长期处于压抑的状态;在学校管理教育上,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及心理健康的培养,相对功利主义,把学生培养成争取数量化的机器,教学中存在方法单一,内容枯燥等;在社会实践上,谈到理论神彩飞扬、充满自信、头头是道,落到实践和行动时,却是举步维艰,寸步难行,没有执行力和动手的能力。

2.2.3.家庭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现有的认知取向、情感态度、行为方式、性格特点在很大程度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刻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的教养关系是亲密-和谐-安全-信任的,子女在爱、支持、鼓励中成长,就容易建立信任感、安全感、亲密感,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室友关系有莫大帮助。反之,子女容易形成敏感多疑、自私任性、共处困难、孤独无助、交往恐惧等人际障碍,与室友间的相处也是极度困难的。[5]

2.2.4.早年经历和童年经验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早期的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子女成年后的价值取向、人际态度等诸多问题。早期的经历和经验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对和谐、融洽、信任的室友关系的建立更是起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3.大学生室友关系趋于冷漠的改善对策

3.1思想认知---指导性对策

3.1.1.加强个体人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调节认知、反思反省。多维思考、柳暗花明。诚信沟通、勇担责任。内“忍”得安宁、外“泄”得轻松。在一间寝室、一个团体、一个组织中,我们不仅要懂得忍让,还要学会发泄。忍是对整体、集体负责,泄是对自身负责。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懂得一味忍受而不懂得合理发泄,对身心发展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爬山、跑步、打球、写日记、找人倾诉都是合理发泄的不二法宝。

3.1.2加强学校管理与教师教育的提高

在学校管理和教师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评价与反馈,把学生“答不答应、支不支持、满不满意”作为一切管理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全力打造服务型的教育管理理念。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和寝室活动周的开展,凝聚室友力量,加强德育、美育教育及人际交往辅导,规范寝室管理,高度重视寝室安全。

3.1.3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监督与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数量化的时代,各大媒体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化,淡化社会责任,忽视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工作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各种畸形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干扰了人们正常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和约束,确保大众媒体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3.2突发事件--应急性对策

3.2.1进行心理咨询辅导--轻创型

在学生和室友间发生轻度危机时,辅导员及专职心理教师采用一定的心理论及咨询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可以是个别进行,也可以进行群体讲座。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来帮助有需要的学生(失恋、室友关系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敏感等),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迷茫,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积极关注,达到共情。[6]

3.2.2.进行危机干预--重创型

需要进行重度危机干预的情况比较少见,虽少见,但不能排除更不能忽视。常见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类型有自杀、灾难、丧失、性暴力、家庭暴力等,在大学寝室中,出现自杀、他杀、投毒、暴力等情况,需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学生进行危机应对,避免学生发生应激困难和应激失败,对身心造成更大更多的伤害。这就要求学校平时做好这方面的预防工作,发生后能够及时有效的加以处理和解决。[7]

3.3明确具体--操作性对策

3.3.1.与室友一起作息。尊重室友习惯、主动建立同多数人相近的作息时间,不搞个人主义,尽力适应,多包容和理解。

3.3.2.平衡关系,不搞小团体。不拉帮结伙,不随意议论评价他人,不排挤、孤立室友。

3.3.3.赞美室友,虚心学习。赞美是对他人行为和言语活动的认可和肯定,增加个体认同感和力量感,是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擅于发现室友的优点,实事求是、真心诚意的赞美室友,礼貌谦虚、态度诚恳、认认真真的向其学习。

3.3.4.尊重室友秘密,维护室友利益。尊重室友的人格及隐私,不乱贴标签、不给室友取诨名、不随意批评指责和抱怨室友,主动保守室友秘密不外泄、保护室友人身不受伤害、维护室友利益及面子不受损害,室友同心、齐力断金。

3.3.5.寻找共语,产生共鸣。寻找室友共同爱好的话题,积极参加谈论和分析,合理评价室友的观点,

3.3.6.积极参加宿舍活动。宿舍活动别落下,积极参加寝室成员组织的室内活动和野外活动,有助于寝室关系的和谐。(如:周末集会、聚餐、外出烧烤、踏青等)

3.3.7.集体劳动别偷懒。在对寝室进行打扫和布置时,积极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平时的生活中,自觉保持寝室卫生和整理寝室,不推脱、不应付、不偷懒,主动分担责任,有事众人帮。

3.3.8.关心室友,爱护他人。关心室友感受和情绪、支持室友兴趣与爱好,理解室友需要与动机。室友生病期间,及时陪同室友去医院看病,主动询问室友情况,关心他、照顾他、爱护他;室友心情糟糕(如:失恋、受委屈)时,更加要理解、关心、包容和同心理。

4.结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室友关系出现冷漠、冷酷、麻木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都有一个量变的过程,量的积累引起了质的变化。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早年经验和性格特点的影响,造成了现在的人际问题和人格特点。

量变引起质变、意识引起行动、部分形成整体,加强学生人际交往和责任意识的培养,获得良好的人际技能及责任感、荣誉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社会各组织、单位、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关峋一,返田健著.袁韶莹,张伟等译.大学生的心理[M].敦化:延边教育出版社,1983:148-153.

[2]李浪.大学生心理学[M].结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39-53.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7-160.

[4]何培忠.中日青年生活观比较[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117-208.

[5]黄红,张佩珍.大学生心理行为指导[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33-43.

[6]、[7]杨风池.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2-54.

罗敏(1990.07--):男,26岁,仡佬族,贵州铜仁人,贵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