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小学品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新媒体时代小学品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田玉金

田玉金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梅树乡小学628022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日渐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新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的有效结合,借助其资源共享、信息多元、内容丰富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以小学品德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个方面探究新媒体时代教学路径的优化策略,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小学品德教育;网络;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4-153-01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小学品德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有效方法。对于小学教师而言,要在充分认知传统品德教育存在问题和弊端的基础上,方能探寻可靠的突破之道。

一、新媒体时代小学思想品德课程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本质上是一个较为笼统和宽泛的概念,一方面意味着万物皆媒,一方面又特指传统媒体、网络媒介、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体形式所构筑的广博网路。虽说将新媒体纳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当中具备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作为教师切不可忽略其本身所具备的“双刃剑”特征,能否真正意义上将自身趣味、个性、追求张扬、不落俗套的特点与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关注新鲜事物的特质相契合,从而丰富学生的时代语言、使之快速融入时代的洪流中、与社会接轨,有赖于以下两类问题是否能够充分解决。

首先,部分新媒体技术带给小学生消极影响,制约小学品德教育效果。进入新媒体时代,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应用到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类新媒体资源,而以此为媒介,网络世界中同样存在着粗俗、暴力、不健康、充满负能量的信息,这些也开始充斥小学生的生活,影响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教师需要对新媒体技术尤其是网络资源进行合理选择和正确利用。

其次,如何在课堂上更为有效地使用新媒体技术,创新课堂。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品德课堂是承载这一德育教育使命的重要基地,然而,过于传统和保守的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小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促使其纵然身在课堂也无从理解这门课的价值、意义,更不会将其与现实生活相关联。但倘若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运用过于单一、频繁、乏味,那么,所起到的效果会与传统课堂无异,影响课堂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小学品德教育的优化路径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开幕式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个阶段教育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小学阶段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下,新媒体为小学品德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其本身趣味、个性、追求张扬、不落俗套的特点与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关注新鲜事物的特质相契合,新媒体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时代语言,使之快速融入时代的洪流中,与社会接轨;同时,新媒体引领下的社会文化具有普遍性、大众化和快速传播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改变传统德育教学方式单调、枯燥,德育示范生硬、目的性过强的现状,从侧面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前文所指出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优化:

(一)媒介优化: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与意义,优化小学品德教育的媒介

针对互联网本身存在的消极元素,一方面学校与政府及周边企业展开合作,对周边网络进行合理的整顿,加强对黑网吧、蓄意传播不良信息网咖的管理和遏制;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不少小学已经建立了完备的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内部的网络监控器就要对网络中的敏感字词、内容进行有效地屏蔽,保证小学生能够得享健康的网络环境。但针对互联网中积极有效、能够为小学生及教师所用的内容,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展开内容分享,并邀请全班同学一起为分享内容进行评估,评估的过程也是二次学习的过程。此外,教师自身也可以整理和汇总一批内容正确、健康的网站分享给学生,并号召家长与学生一起浏览、学习,让品德教育成为学生、教师及家长三方共享的过程。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伸出爱的手》这一章节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搜集很多知名残疾人的励志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同时借助学生们寻找到的这些案例,尝试引入这样的主题:这些看似与我们不同的群体,其实也为社会、历史做出了很多的贡献,我们应该尊重;不能怀揣着一种鄙夷和好奇的目光,带着有色眼镜对待他们。随着大家分享的慢慢深入,笔者慢慢引导大家将关注点从互联网、从离我们较远的地方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并问出这样的问题:

大家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残疾人朋友?

如果今后在生活中遇到了,你们会怎么做?

此刻学生们会回想起在网络中观看到的案例,从而陷入深思,也慢慢悟出了关心关爱特殊群体,“从我做起”的教育主题。

(二)手段优化:提高小学生对品德课堂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

教师可将“微课”纳入到品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将关于品德教育的案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弘扬国力和当代国人处事态度的新闻、图片融入到微视频当中,让学生在动态的画面和影像中,拉近与“品德教育”的距离,从榜样、学习等思路起步;同时,为了不断了解成长中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变化和兴趣爱好,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举办互联网辩论赛等活动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从细微处予以关注和引导,同时为今后的品德教育积累丰富而可靠的素材。以四年级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为例,教师可以准备电子地图,并放大屏幕,让学生首先学会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然后掌握一定的比例尺技巧,尝试计算“我的家乡”距离北京、距离上海等大城市的距离;再如,学习到《生活中的快乐》一节时,教师可以制作“AB素材短片”,先让学生观看A素材(主要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因为鸡毛蒜皮小事所引发的烦躁、苦恼)短片,放映结束后,让学生尝试提出让影片中的主角变得快乐起来的方法,并尝试分组表演;待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观看B素材(A素材短片的后半部分,即遇到烦躁、苦恼事情后,因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后变得快乐起来)短片,让学生在观看中比较、感知,并懂得快乐来源于自身,但帮助他人可以拥有快乐的道理。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时代这一宏观环境下,小学品德教育工作依然是一项艰巨、复杂而又漫长的工程。学校方面应在充分认知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现实出发探寻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有助于生成良好学习氛围的有效手段,让新媒体成为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有力助推。

参考文献

[1]屈惠芳.充分利用教学媒体优化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0):112.

[2]张会梅.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