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外来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影响

高峰

高峰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150010

摘要哈尔滨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摆脱传统建筑文化根基的近代新城市,是在被动开放下传入和吸收了西方的、俄罗斯的和日本的先进文化,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扭曲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达到城市建设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尔滨建筑的独特文脉。

关键词哈尔滨外来文化近代建筑

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的城市,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都市,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到1945年哈尔滨解放,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哈尔滨完成了从渔村到都市的变迁。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打开了通往欧洲的门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工商企业的发展。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

一、哈尔滨所处的地理、历史环境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满族祖先的居住地。12世纪初,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松花江及阿什河流域,建立区域性政权——金朝。1115年,金太祖建都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村)。清代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大量满、汉族移居此地。

1896年6月3日,沙皇俄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获取了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以及修筑“中国东省铁路”(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特权。后于同年9月8日,沙皇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设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中东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

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最后确定,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为东、西、南三线,由六处同时相向施工。由此,中东铁路筑路工作全面展开。1901年11月滨州线建成通车,1902年哈大线建成通车,1903年滨绥线建成通车,至此中东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从此,西方文化沿着中东铁路源源不断流入我国东北,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干线与南部支线的交汇点和铁路附属地,开始全面的现代转型,并迅速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二、特定时代产生的特定文化

由于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1905年哈尔滨被辟为商埠,随着俄国人的大量涌入,不同国家的移民也相继进入哈尔滨,客观上不仅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增添了西方文化的色彩,使哈尔滨一度成为国际化的城市,据有关资料记载,从1925年到1930年间外国侨民多达8万人,1907到1943年,先后有20几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了领事馆,建立各种侨民团体组织32个,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资本家到哈尔滨经商办企业。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包括欧洲所有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阿富汗等国的几十万人涌进哈尔滨。在1922年之前的许多年份中,哈尔滨外国侨民人口数量超过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1912年外侨人口占总人口的62.86%。

各国移民的大量涌入,使得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带来了哈尔滨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特有的地域文化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意识观念的不同所造成的,其直接导致了哈尔滨的建筑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正是这种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文化造就了哈尔滨光辉灿烂的世界性文化遗产,哈尔滨成为世界瞩目的国际化城市。

三、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点

哈尔滨的通商开埠不仅促进了城市工商业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使哈尔滨城市建筑得以全面发展,从1896年中东铁路局正式在香坊挂牌办公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仅仅半个世纪的历程中,哈尔滨城市建筑以全新的面貌得以全面发展,其规模在近代中国独树一帜。

1、俄罗斯风格建筑

在哈尔滨众多的外来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自1898年俄国人在哈尔滨田家烧锅附近建立了第一座简易的东正教教堂开始,俄罗斯文化便源源不断的流入哈尔滨。此后几十年,俄国人在哈尔滨总共建立了20余座教堂,发展东正教徒10余万人,他们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及他们创办的报刊、杂志、学校和各种娱乐场所乃至语言都对哈尔滨的城市文化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俄罗斯式建筑也成为哈尔滨近代建筑风貌中的重要组成和显著标志。

俄罗斯风格建筑在哈尔滨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住宅建筑、小品建筑和少数的商业、办公建筑。1920年以前的俄式建筑大多为木构建筑,其墙体或用粗犷的原木水平重叠而成,或用质朴的内填锯末的板夹墙,在檐口、山花、门窗、栏杆等部位做精致的木雕花饰。如圣·尼古拉教堂、散布在市区各处的木住宅,江边带有浓厚童话色彩的江上俱乐部等。极少数采用带城垛式女儿墙的砖石建筑,如建于1904的年外阿穆尔军区司令部大楼等。

1920年以后的住宅建筑大多采用砖墙承重、人字木屋架的单层两坡顶,清水墙上凸起一致的隅石、窗券额、涂刷统一的乳黄间白的色彩,配上俄罗斯传统木雕饰,成成整体协调、淳朴清新的俄罗斯民间格调的住宅群体。教堂建筑则主要采用红砖结构,上赋予饱满的洋葱头顶、峭拔的帐篷顶或拜占庭式的圆穹顶,墙身和鼓座上装点着各种或圆或尖或花瓣形的拱券和复杂精美的砖饰,从宏观体量到细部装饰都严谨的遵循着俄罗斯教堂的型制。如圣·索菲亚教堂、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圣母守护教堂等。

2.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传统设计和现代设计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是1900年前后,世界建筑领域正在流行的最时髦的部分。新艺术运动最初从比利时开始,后传到法国,再传到俄罗斯。俄罗斯把这个最时髦的东西,应用到哈尔滨的建筑上。与此同时,在哈尔滨居住的其他移民建筑师也大多受到法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加之大量的外籍建筑师在哈尔滨工作,因此这种在欧洲昙花一现的风格在哈尔滨却广泛的传播开来,并渗透到折衷主义等其他建筑风格之中。

新艺术运动力图摆脱古典传统形式对现代建筑创作的束缚,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能适应工业化的时代精神的简练手法和简化装饰。外形力求简洁,排斥传统的装饰手法,常用流畅的几何曲线,特别是装饰母题常模仿自然界生长繁茂的草木形状曲线,力求表现出生机勃勃的动态效果。门窗常常呈现半圆、椭圆、扁圆、方额圆角、三心拱券等形式,周边围绕柔和优美的曲线贴脸。窗间墙通常以圆盘或圆环与成组飘带线纹结合的凹凸花饰代替古典壁柱。檐口部位将墙体直接通天,做成与墙垛贯通的装饰而结束,丰富建筑造型。如原火车站、中东铁路局管理大楼、莫斯科商场(现省博物馆)、马迭尔宾馆、米尼阿久尔餐厅(现哈尔滨摄影社)等。

3、折衷主义

哈尔滨的建筑文化同哈尔滨的地域文化一样,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博采众长,这造就了哈尔滨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哈尔滨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的比重较大,多是集仿多种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的风格形态模糊,兼容多种风格要素,通常在一座建筑上出现多种风格成分,多样丰富的折衷主义形态,给哈尔滨近代建筑带来缤纷多彩的面貌,整体上又具有古典风格的共性,与俄罗斯建筑一起构成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古典基调。如兆麟小学、哈尔滨音乐厅、车辆厂文化宫等。

4、犹太建筑

哈尔滨曾拥有众多的民族,也必然会有代表各自民族风格和特征的建筑。1899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设,犹太人也陆续来到这里,并且在外籍侨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也可以从犹太建筑中表现出来。犹太建筑具有明显的外形特征,尖券形状的门窗或门廊,檐壁饰以蜂窝状钟乳拱,入口处马蹄形券窗以及尖券顶窗的六角星符号等。如犹太新会堂、哈尔滨市眼科医院、朝鲜二中等等。

5、日本近代

20世纪30——40年代,日本占领哈尔滨后,先后建造了一批当时流行于日本的近代式建筑。这些建筑多为砖墙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的3——5层楼房,空间布局合理,注重实用功能,外形及装饰简洁明快,突出几何体,墙体中心部位多采用饰有凸起的山字形直线图案,外墙装饰多采用混凝土或陶瓷面砖,立面简洁不带装饰,具有现代建筑的格调,少数建筑在墙和入口处融合浮雕装饰,带有折衷主义的韵味。如哈尔滨弘报会馆(现黑龙江省报社)、丸商百货商店、哈尔滨国际饭店等。

6、中国传统

在哈尔滨这座洋风浓郁的城市里,仍旧存在着传统的中式建筑,虽然数量不多,但体量及规模不小。这些令外国建筑师惊叹不已的中国民族传统的建筑,其规模及修筑之精美,均不亚于中国内地城市的古典传统建筑。如文庙、极乐寺、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在建造这些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师中,也不乏外国建筑师,如崇尚中国古典传统建筑的俄国建筑师维利道夫于1923年设计建造的东铁普育学校(现哈尔滨市第三中学)、50年代建筑的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楼,均属中国古典民族传统建筑。

7、“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建筑主要集中在曾被称为“傅家甸”的道外区。南起南勋街——丰润街,北起升平街——地灵街——浴海街,西起景阳街,东至十道街,总占地面积50.95公顷的区域内。这与道外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条件是分不开的。道外区近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并非通过西方权力的强行控制,而是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建筑工匠并不是外国的专业建筑师,也没有受过西方建筑的专业教育,他们只是将当时的“时尚”建筑作为范本,同时融入了传统建筑的民族特色以及施工方法,形成了现在中西合璧式的“中华巴洛克”建筑。

这些建筑是“前店后宅”的四合院式的民居商式建筑,平面布局和功能是民族传统的,立面运用了大量丰富的装饰,其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充满着整座建筑,从女儿墙上的山花到檐口下的牛腿再到牛腿之间的墙面上、从柱头到柱础、从窗上到窗下再到窗间墙,均布满了自由的曲线构成涡卷的水泥装饰和凹凸有致、繁缛的墙面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类似的装饰风格在整条靖宇街的建筑上比比皆是。建筑的细部,立面上既存在着被建筑师奉为经典的西方柱式、山花、拱券窗等构件,又存在着大量的中国本土建筑的斗拱、台基等构件,只是中式元素其结构功能已被弱化或摒弃,只保留了其装饰效果,还有纯中式的装饰图案,象征吉祥富贵的牡丹花,寓意多子多孙的石榴,代表年年有余的鲤鱼图案,预示着福到眼前的蝙蝠倒挂等都体现出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融与共生,如纯化医院等。

8、其他风格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哈尔滨另一风格的建筑,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风格要素明显。模仿中世纪的古堡建筑或哥特建筑,给人以神秘浪漫的气氛,追求中世纪田园生活情趣和异国情调,如铁路医院门诊、红霞幼儿园、和平邨宾馆一号楼等。

文艺复兴式建筑在哈尔滨突出的体现在建筑基座或墙面砌以重块石、仿重块石形式砌筑的墙体,用以增强建筑物的庄重感,檐壁饰以植物形状浮雕,屋顶采用法国孟沙式双折坡顶,配以异形老虎窗,组成阁楼层。如秋林公司、省委机关幼儿园等。

古典主义建筑是与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巴洛克建筑等同期出现于哈尔滨的。因此,他们相互矛盾、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入口处以科林斯柱式控制构图,高大的廊柱顶着巨大的山花,洁白的墙体增加建筑物的高雅、肃穆的气氛,如东北烈士纪念馆。恬静的花园府邸颐园街1号,建筑物主体分两层,下设地下室,屋顶设阁楼。中央部分通高到屋顶,阁楼老虎窗与植物形栏杆相联构成女儿墙,整个造型整齐、均匀、严谨。

巴洛克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的基础上,追求新奇变幻,炫耀财富,突破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的常规,强调动态造型,强烈的明暗对比,灵活自由的布局等,哈尔滨的巴洛克建筑更趋向于带有巴洛克元素的折衷主义建筑。如松浦洋行、哈尔滨音乐厅、哈尔滨铁路公安局等。

哈尔滨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摆脱传统建筑文化根基的近代新城市,是在被动开放下传入和吸收了西方的、俄罗斯的和日本的先进文化,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扭曲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达到城市建设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尔滨建筑的独特文脉。除此之外,这些百年老建筑更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与历史的变迁,因此这些风格建筑在哈尔滨一百余年的城市发展中越发的弥足珍贵。也正因如此,保护老建筑、再现哈尔滨城市历史风貌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对传承哈尔滨建筑的魅力风格的独特文脉,彰显地域风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研究哈尔滨近代建筑,继承、发展哈尔滨建筑文化,繁荣哈尔滨建筑创作是很有意义的;对探讨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流,考察和总结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对哈尔滨这个典型移民城市的独特风格的一个很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