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手术后疼痛的护理

马敏张艳玲

马敏张艳玲

兖矿集团南屯煤矿职工医院山东邹城273515

【关键词】术后疼痛;术后镇痛;护理

【中图分类号】R6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5-285-01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疼痛不仅表现出一系列的躯体运动反应和植物神经内脏反应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因为痛觉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模式,它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疼痛不仅是一种客观的体征。也是一种主观现象。术后疼痛多为较强的急性疼痛,此系机体对疼痛本身和手术创伤所致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尽管此种疼痛持续时间较短,但较剧烈,尤其是创伤大的手术,易给患者造成精神上的打击。而且还影响全身各系统的功能,可能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意外或危及患者的生命。而术后镇痛对减轻患者痛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1.术后疼痛的因素

1.1切口疼痛这种疼痛发生在麻醉清醒后24小时内,麻醉作用消失后,组织的损伤仍在持续的释放产生疼痛的物质

1.2切口张力引起的疼痛往往因为咳嗽翻身等原因引起和导致,多发生于术后2—3天。

1.3肠蠕动引起的疼痛通常此类疼痛发生在术后3—4天,这是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之一。

1.4社会文化因素个人对疼痛的知觉反应中,社会文化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程度高的通常对术后疼痛较为敏感。

1.5心理因素通常情况下人们因为疼痛而引起的心理反应,悲伤可致疼痛加重,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均可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有信心可使痛阈提高。

2术后疼痛的分级

根据主述疼痛程度分级0级:无痛Ⅰ级:(轻度)1—3分,可耐受,不影响睡眠,可正常生活Ⅱ级(中度)4—6分: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需用一般止痛,镇静,安眠药Ⅲ级(重度)7—10分:疼痛剧烈,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影响睡眠,需用麻醉阿片类止痛药。

3术后疼痛的控制

3.1药物治疗倡导预防性用药,预防用药所需的剂量较疼痛剧烈时用药量小得多,镇痛效果好。所以告诉患者如有疼痛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由于部分患者知识缺乏,不能确切的表达疼痛。因此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疼痛的部位和强弱,疼痛的性质以及疼痛加重和减轻的因素。教会患者会叙述疼痛的等级,性质,规律,评估患者对疼痛的反应。

3.2患者自控止痛法(PCA)其方法是患者拥有一个计数电子仪控制的注药泵,按规定浓度和速度匀速将药物注入体内的方法。PCA根据给药途径分为静脉注射‘硬膜外和皮下,以硬膜外镇痛效果最佳。其缺点是可引起药物外渗,静脉炎和感染等。

4术后疼痛的护理

4.1非药物治疗的护理心理护理的原理是激发机体产生释放内源性吗啡类物质,因此术后疼痛的心理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协助写信等。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4.1.1控制焦虑焦虑与疼痛互为因果关系,因此,排除恐惧有利于减轻疼痛。请家人配合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术后病人生活暂时或长期不能自理。身体和情绪上的那种痛苦感受和体验需要家人理解、支持、鼓励和安慰。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学习一些预防及减轻疼痛的技巧,使其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4.1.2分散或转移患者注意力对于轻度或中度以下的疼痛患者,可采用视觉分散法,如看电视、读小说;听力分散法如听音乐;触觉分散法如抚摸等。基于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以往经历的不同,每个人都会选择某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疼痛反应。

4.1.3身体放松法气功、瑜伽、自我催眠、自我暗示都有助于机体放松,肌肉张力减小以减轻疼痛。

4.2一般护理

4.2.1麻醉清醒后就开始疼痛,此时需要全面观察判断原因。呼吸,血压,脉搏均无异常时,一般考虑为切口疼痛,应适当给予镇痛剂。疼痛剧烈时可根据病人全身状态增加药量。

4.2.2术后2—3日内,病人最大的疼痛是因咳痰震动而引起的切口疼痛。特别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更明显。尽量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自主排痰,并给予协助叩击胸背部,给予加温,加湿及雾化吸入,有效地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4.2.3术后3—4日内切口疼痛较前减轻。肠蠕动恢复时,肠管内气体储留,病人感到腹胀及腹部牵拉痛。这是不需要使用镇痛剂,可帮助病人下床活动或舒适卧位,使肠蠕动恢复,促进排气,减轻疼痛。

4.2.4术后4日内切口疼痛应注意观察病情。如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等均可引起疼痛。此时应对症治疗,病症治愈后疼痛即消失。术后疼痛不止是切口疼痛,强迫体位,肢体制动,各种导管的留置与腹胀等也能引起疼痛。术后帮助患者摆好舒适体位,给患者讲解术后所带引流管的用途。按照不同的手术时间允许术后及早给予舒适利于缓解疼痛的不同体位,如半卧位等。病情允许可及早下床活动,疼痛一般在麻醉清醒后2-6小时最强烈,24-72小时逐渐减轻,患者若持续疼痛,应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4.3应用镇痛药的护理注意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由于药物的吸收和代谢速度因人而异,所以给药时应观察患者的反应,了解各种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观察。

5体会

疼痛管理需要多学科(医生,护士,理疗师,药师,心理学专家,营养师,语言专家)的合作,其中护士在疼痛护理中承担多种角色。在有效治疗术后疼痛的环节中,护士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通过分析疼痛护理中存在的障碍,采取相应对策,正确评估疼痛,采取有效止痛措施,减少因疼痛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手术后患者顺利度过术后恢复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控制日益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要把疼痛的控制作为一门学科来深入研究,制定相应的有效的方案,分别应对各种不同程度的疼痛。这对于做好手术后患者的护理,减少手术的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治愈率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外科手术后疼痛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9(16)

[2]卢华萍外科手术后疼痛的心身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