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习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浅谈学习在师德建设中的重要性

李莉

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

师德是一个古老热门的话题,自从人类社会出现教育活动后,许多学者、民众对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提出过比较全面的职业道德要求。这些要求包括教师的品行、思想境界、学识水平、人格修为等,如像先贤们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不必贤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以及民众认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谆谆教导响彻时空,已成为教育者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至圣先师孔子有“韦编三绝,三月不识肉味”的自我学习的境界,有学而不厌终身学习的追求。这是一个教育者必备的素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教育者常常忽略的环节。

人类进入21世纪,教育飞速发展,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广泛深入应用,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教师的知识积累、知识更新、知识应用方面、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容不得半点含糊。从事教学工作,只有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专业技能,提高人文素养,才能适应形势教育发展以及教育创新的现实环境。反之,只能在教学中照本宣课,滥竽充数、进而误人子弟。读书学习、勤于学习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以学为乐,把读书、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是衡量一个教育者职业道德的重要标志。

在当下教育活动中,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以及配套的教学设施都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只有一点,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不喜欢读书,不喜欢更新自己的知识,吃老底,做和尚撞钟。许多教师春去秋来,除了教材外,不读一本书,热衷各种形式的娱乐,迷恋五花八门的游戏,除上课、守自习、改作业外,不愿意挤不出一点学习时间。这既不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又不能自我充实提高。于是两眼茫然,一晃年华已逝。德业无所成,术业无所就,没教出好学生,也没活出自己精彩的知识分子的人生。一个不读书学习的社会是荒凉可怕的,作为知识分子不爱读书,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传播人类知识的教师厌弃读书学习,也是师德建设的严重脱节。

遵纪守法、有教无类、守护学生是做一个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热爱学习、学而不厌是教育者的重要素质,是师德建设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师德建设只讲表层上的系列规范,而忽视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内在要求,如果教师重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自然影响到学生,进而就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造成教师忽视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社会因素。整个社会缺乏学习的动力和习惯,把读书学习视为末业,把如何挣钱享受视为潮流。读书学习是知识分子生命的一部分,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不读书,就无法生活。”建立一个阅读学习性的社会迫在眉捷,这也是实现精神文明的重要步骤。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更应该积极投身这一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层次,提升自己,教好学生,推动全社会向阅读学习性的社会转变。

二是教师除了正常教育教学任务,其他繁杂的事务太多太重,一天到晚根本挤不出一点时间,静心学习,这也是客观存在的困难。

三是部分教师懒惰、不爱学习,读了十几年的书,当了教师才好不容易搁下书本,摆脱了自以为枯燥的读书生活,于是追求安逸享受、随波逐流。自认为平生所学当一个教师绰绰有余,继续学习便抛弃脑后。古人云:“三目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学习是一个知识分子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放弃学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教育主管部门应鼓励教师读书学习,创造教师们继续学习的环境,促使教师做好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奖励学习性、创造性的教师,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使教师全身心投身教研教学活动。作为教师,不要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最起码做好社会的良心,做一个孩子们合格的向导,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学习来完成。

在课堂教学中,也要不断吸收课堂上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做到韩愈所说::“弟子不必贤于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学习态度,做到“道之所从,师之所存焉。”的教学理念,认真听取学生的观点和建议,课堂上的可圈可点的东西要在课后做好经验总结。课堂中的学习对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学生的那些幼稚稀奇古怪的见解,往往蕴含着成人们料想不到的智慧和勇气,一些思考观点让人别开生面、柳暗花明,这只有向学生虚心学习的教师,才能发现采集到课堂精华。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多少,都有老师事先安排好,在按部就班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按预定的标准进行评价,在学生面前,教师是知识的传递着,似乎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当今时代,“教育走上网络,教师搬进居宝,教师走上屏幕,指头敲击知识,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更加多样,在学生面前,我们教师到底以弘博的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崇拜,还是以好学深思的榜样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后者,尤其在当今世界,知识发展的速度迅猛,我们教师面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场所的多元化挑战,教师不在是“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而是知识和能力比过去的都要广而精深,也就是广博。未来的教师不能靠一支粉笔走遍天下,也不能只把一个专业教好,而应该以一个“对话者”的姿态走下讲台,走向学生,同学生一起读书、讨论、探索、交流,这样的老师坦率而又真诚,受学生的欢迎,更能得学生的尊敬。

人们常常把教师化作蜡烛,甘愿牺牲自己,培育下一代无论是什么蜡烛,它的能量一寸一寸地减少,直至灰烬。教师被认为只能是自身生命的销蚀,知识的耗尽,敏师可持续发展的底蕴和动力往往被忽视,仅仅满足一个“教书匠”的称呼。事实上,在今天的新时代背景下,教师不能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不能自觉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教师转型,就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发展学生。“教然后知困”,是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困惑,越来越感到自己知识修养不够用,这正是进步的标志。著名的思想家荀子也说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儿行无过矣”我们教师应该是太阳能电脑,每时每刻都在吸收能量,释放能量,永无休止,永无尽头。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面临新时代的召唤,我们在也不能抱诚守缺,故步自封了,我们教师要像那多姿多彩,光芒四射的聚光灯,在照别人的同时,成就自我,铸造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教育事业增光增彩、而非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