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与小动物亲密接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1

让孩子与小动物亲密接触

刘迎春

——习作指导课文《小虾》、《松鼠》有感

刘迎春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二小学710075

欣欣然的春天,是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季节,也是学生用眼睛体验世界、观察动植物的最好时节。第三单元以“可爱的小生灵”为主题,学习本单元,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热爱生命的感情。

本单元编排了两篇主要课文《小虾》、《松鼠》。这两篇课文是多年教材删减中保留下来的经典篇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拘泥于课时的限制,将课文讲扎实,并且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这样在小学阶段关于动物习作的构架就基本指导完成了,到高年级后就可以着力于让学生专注锤炼文章的语言和体会真情实感的表达。小动物习作教学要求真、求实。

一、范文赏析习性,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1.《松鼠》范例分析,指导写法。

(1)总分结构。原文1:松鼠是一种美丽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它四肢灵活,行动敏捷。玲珑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过油。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显得格外漂亮。

总分结构是描写动物外形常用的方法,分说可以让孩子在描写过程中更注意观察细节。

原文2:“小虾真有趣。它们吃东西的时候非常小心,总是先用钳子轻轻碰一下食物,然后迅速后退,接着再碰一下,又后退,直到觉得没有危险了,才用两个钳子捧着食物吃起来。吃饱了的小虾显得十分自在,有的独自游来游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在缸壁上休息。”课堂上例文总分结构的写法的分析,为课堂下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外形、仿写提供了示范性。

(2)外形描写顺序:四肢→面孔→眼睛→毛→尾巴。有序的分说,使外形具体生动,读者产生了喜爱之情。

(3)描写特点:①运用比喻手法。②运用联想法,即在小动物的动作描写后边加上:它好像在说……

2.内容整合,学文和表演结合。

第四题: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练习仿写,学会有顺序地记述一件事。课文《松鼠》第四段原文: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搭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先……再……然后……还……”等表示顺序的词语将松鼠做窝的过程写得具体、有序。

3.列表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三年级上学期已经有一个单元是对动物类习作的讲解,学生们在进行那次习作的时候,通常都是将所搜集的资料整合成文章,缺乏自己的感受,也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小动物的喜爱之情。所以在本单元的习作指导中,一定要孩子亲身观察身边的小生灵,有了观察的过程,文章才会生动,情感才会真诚。在单元开始前的周末,我就布置前置性作业——观察小动物,让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跟小动物相处,建立感情的同时,很好地观察了动物的外形、习性等方面的特征。在描写小动物的外形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切忌从头到尾把每一部分都进行面面俱到、细致的描绘。写作前,观察时指导学生采用条理分明的表格,列表观察,层层筛选、替换,从而学会选择所要描写小动物的外形中最有特点的部位,继而进行重点突出的特点描写。

4.分步观察,细化指导。

完整的文章孩子写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可以将写作任务拆分,化繁为简,降低难度。先从小动物的外貌写起,孩子们观察有重点,自然能发掘出更多特点来。在后期的指导中,更可以有的放矢,针对于动物外形描写中的习性渗透给予区分指导。当动物外形描写成熟后,再接着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和小动物多日的相处,很多细节都可以被挖掘,这时再动笔写,就真正做到了笔下有物、真实生动。最后将两部分整合起来,加入自己的情感抒发,笔下记述的就是一个“我和××动物”的习作了。一篇完整的文章经过初期的指导观察、中期的分项练笔、后期的整理加工以及文字的修改、修饰就跃然纸上了。

5.喜爱之情,真实表达。

写作中,首先要教会孩子选择自己喜爱、熟悉的小动物,选择写小动物与自己之间“真情”的故事,采用我和动物一起动的写法(动物的动作+我的动作)。

作者把小花猫写得有趣极了,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呢?是因为文中除了动物的动,我们人也会参与其中的动,有了人的干预,动物会做出更有意思的事来。就像弹琴,他会眯着眼睛陶醉地听;就像人一抱,小猫差点掉洗衣机里。所以家里养了小宠物,很多时候同学们肯定会跟它玩,比如给它梳头、给它化妆、给它做一个窝、喂它点东西、吓唬它等,这时候将动物和人的互动都写出来,文章就会生动、形象、有趣多了,真实的喜爱情感也就自然流露出来。

二、后记

通过把语文天地知识的整合,学生在家里细心观察,在课堂上充分交流、讨论,把小动物的静态(外形的样子)、动态(生活习性)两方面揉合,整个单元的小动物教学更加得心应手。历经一个星期这样的习作指导,孩子们写得轻松,老师指导起来也更有针对性,课堂也变得高效起来。本单元的小动物学习真正回归到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感受,让孩子们爱上写作、爱上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