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中针对性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1

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中针对性护理模式的应用研究

陈惠玲

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供应室510500

【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模式在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从2019年2月—2019年4月到本院就诊的患者中,选取100例疑似急性胸痛患者,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胸痛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患者疼痛程度得到有效缓解,并且,对本次护理工作非常满意,可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诊室;急性胸痛;针对性护理

急性胸痛即突发性胸痛,作为急诊科常见病症,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引发胸痛的病理因素各异,涉及多个器官及系统,严重者可致命,发病原因非常多。诸如,肺炎、心肌梗塞、心绞痛、肝癌等[1]。接诊后,应快速评估、处理,采取科学的救治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本研究重点探讨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中针对性护理模式的应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时间: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实验对象:94例急性胸痛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47.22±5.31)岁;对照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31-67岁,平均年龄(49.15±5.29)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温湿度适宜,患者睡眠充足,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治疗,缓解胸部疼痛症状。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执行常规病情观察及实验室检查工作。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模式,具体如下:①全天候跟踪:观察患者面部表情是否痛苦、脸色苍白与否、有无出汗情况;皮肤是否出现异常隆起或固定压痛点,对胸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进行详细评估,确诊。安排患者吸氧,使心肌缺氧、疼痛等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主动与患者沟通,使其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并监测患者脉搏、血压、精神状态等。②针对性护理:针对主动脉夹层肿瘤患者,应做降压处理,对患者心室率进行检测,以免发生意外;对于肺栓塞、心肌梗死等患者,进行溶栓,询问患者有无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疾病等禁忌症,服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气胸、胸腔积液患者,确诊后,经胸腔穿刺,分别引出气体、液体,使肺部压迫症状得到有效缓解,预防纵膈摆动,促进成功急救。③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急性胸痛患者沟通,适当安抚患者,询问其在治疗期间有无不适症状,获得患者信任,提高护理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①疼痛程度: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2]对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10分,分值越高,患者越痛苦。②护理满意度: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发放给患者。内含护理质量、护理态度等指标。总分100分,划分为三个档:非常满意(90-100分)、基本满意(60-89分)、不满意(60分以下)。60分以上即可视为对本次护理满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各项统计学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x±s)和(n,%)表示,以t、X2检验,P<0.05。

2结果

2.1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上,急性胸痛较常见,多与心血管、肺部疾病有关,青壮年高发。随着健康意识增强及理念更新,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常规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难以缓解患者疼痛,而且护理满意度低。护理人员应依据病情、发病原因等,给予针对性护理,通过全天候观察,了解患者疼痛情况,指导患者吸氧,进行心理护理等,有效缓解急性患者胸痛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模式,疼痛程度(3.42±1.08)分比对照组(5.96±1.92)分低,护理满意度(97.87%)则高于对照组(82.98%),P<0.05。综上,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应用针对性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患者及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也非常满意,便于疾病康复。

参考文献:

[1]聂桂萍,王立志,等.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室护理措施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8):92-94.

[2]余颖惠,王绍芳.急诊室急性胸痛患者的护理对策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19):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