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本,体会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1

品读文本,体会成长

刘家勇

——《孤独之旅》教学案例及反思

◆刘家勇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初中211500

【教材分析】

《孤独之旅》讲述杜小康从身体到心理逐渐成熟的过程。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2.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过程选录】

一、细读课文,深入文本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读出杜小康的孤独?

1.“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振奋”。

生:他离开了熟悉的校园,温馨的家,来到陌生空旷的芦荡。这里只有鸭叫的声音,又如此空旷,故显得寂寞;在如此空旷的地方还能有鸭叫的声音,又让人觉得些许安慰,所以使人振奋。

师:的确,让一个少年处在这样荒无人烟的世界里,注定要领略如此深切的孤独。还有吗?

2.“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生:“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两个问号像山一样压迫着小小的杜小康。“撩逗”这个词用得特别生动形象,一路走来,他茫然、恐惧,前途迷惘未知,但是对前方还是抱有希望,抱有幻想。

师:你很细心,抓住两个问号去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发现“撩逗”这个关键词,进一步叩问主人公的内心,读出了他对前途的迷惘和未知。(齐读)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此刻坐在船头沉思的杜小康,你在想什么?请和大家分享。

3.请两位学生(师生)分角色朗读“饱了吗?”“饱了。”“你饱了吗?”“我也饱了。”“就在河里洗碗?”“就在河里洗碗。”“困吗?”“不困。”

师:孩子喜欢热闹,喜欢丰富,可此时杜小康却仿佛被世界抛弃了般饱尝着寂寞单调。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将29段再朗读一遍,让我们再次设身处地感受杜小康的孤独。

4.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背井离乡的生活(母亲、学校、同伴),空旷的环境,前途的迷惘和未知,单调乏味的生活。

二、纵观全文,析疑探究

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思考:杜小康走出孤独了吗?是怎么走出孤独的?

生:时间一久,再面对……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生: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暴风雨的洗礼

师:比较:还是分头去找吧。还是分头去找吧!

生:句号好,这个时候父亲晕倒了,说明他内心的平静,与之前的杜小康已判若两人。

2.鸭子的磨难

生:50-52段,杜小康从开始的害怕、胆怯、茫然、恐惧,到后来的逐渐成熟,现在鸭群在成长,杜小康也在成长。当鸭开始下蛋,完成从幼鸭到成鸭的蜕变时,杜小康也完成了从幼稚、无知到成熟、坚强的蜕变。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长。

3.父亲的关爱

生:给希望、给乐趣、给抚爱(22段,32段,42段)

父爱如山,儿子成长离不开父爱

师:《草房子》里写道:“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鸭子、孤独……教养、启示着杜小康。”

此时,再回首课文,我们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教学反思】

1.本教学设计以“孤独”为主线穿起全文教学,一线贯穿,条理清晰。从“哪些语句读出杜小康的孤独”开始,到分析“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后“杜小康走出孤独了吗?是怎么走出孤独的”和“请结合自身体会,谈谈你对孤独的理解?”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如抽丝剥茧般地揭示了“孤独之旅”其实也就是“成长之旅”。

2.本教学设计抓住鸭群的映衬作用,父亲这一形象的真实性探究,以及环境助推作用点拨,深入挖掘,细腻品读,充分咀嚼,自然生成对文本语文核心价值的把握。

3.本教学设计多次运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如对暴风雨的描写体会时利用文章原句变形成诗歌形式“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配乐朗读感受天气的恶劣,再与杜小康经历磨难后的优美宁静的环境描写对比朗读,增强了学生的感受。“蛋!爸!鸭蛋!鸭下蛋了!”与“爸,鸭下蛋了。”对比朗读,突出长大后的杜小康的兴奋和惊喜。利用对比朗读给学生创造了亲密接触文本,充分涵咏语言,深入体验感悟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