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

程海燕

(包钢三医院包头妇产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摘要】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上机时间(3.90±0.55d)、住院时间(26.45±5.50d)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0hOI值(35.25±6.10)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研究组5hOI值(22.05±4.15)、10hOI值(16.15±4.15)、24hOI值(12.25±3.10)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存活率(98.00%)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

【关键词】高频振荡通气;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104-0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的新生儿危重症,好发于早产儿。临床以采取机械通气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且临床抢救成功率较高[1]。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100例为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研究组:性别:男31例,女19例;胎龄:29周至37周,平均胎龄为(30.50±2.15)周。对照组:性别:男33例,女17例;胎龄:29周至37周,平均胎龄为(30.45±2.20)周。两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具体操作:调整初设参数:调节振幅为25cmH2O~40cmH2O,以看到及触摸到胸廓振动明显为度,平均气道压调整为10cmH2O~15cmH2O,频率调整为10Hz~15Hz,吸氧浓度调整为0.4~1.0。调整参数:结合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及胸部X线结果,针对性的调节平均气道压、振幅、吸氧浓度及频率等,以血气分析结果在允许范围内,并且胸部X线片可见膈肌为第8后肋水平~第9后肋水平作为理想状态。待吸氧浓度下降<0.5,接着平均气道压及振幅逐渐降低,若吸氧浓度<0.4,且平均气道压<8cm~10cmH2O,方可调整为CPAP治疗或撤机[2]。

1.3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两组上机时间、住院时间、患儿不同时间段的OI值、患儿存活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软件包SPSS25.0进行处理分析两组数据,以P<0.05为数据有差异性。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比较

对照组上机时间长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研究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儿的相关指标比较(x-±s,d)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该疾病主要是由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而致,多见于早产儿。由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十分重要诱发呼气末肺泡萎缩、呼气末肺泡萎缩沦陷,因此,及时给予合理通气治疗策略,可以有效改善缺氧症状,改善疾病预后[3]。

本次研究工作中,对照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接受常频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接受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从结果可知,研究组上机时间更短,住院时间更短,且OI值改善更明显,可以明显提高患儿存活率。高频振荡通气治疗为低潮气量、低呼吸压力及超生理通气频率等一系列通气措施,通过适合肺复张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患儿肺泡,以促使肺泡重新扩张,使肺容量改善至最佳状态,从而促使患儿肺通气血流比例明显改善,使患儿氧合切口明显改善[4]。

综上所述,临床结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疾病特点,运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可以明显缩短上机时间,缩短住院时间,降低OI值,提高存活率,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封在李,孙亚洲,尹兆青,等.重度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致难治性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8):1409-1413.

[2]邱其周,程贵辉,陈虹余,等.不同通气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临床康复的影响[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12(2):206-210.

[3]娄五斌,张卫星.经鼻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撤机后的应用比较[J].广东医学,2017,38(13):2037-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