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是中学写作立意的核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浅谈情感是中学写作立意的核心

任宏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情感是写作立意的核心”这一写作观念,一直蕴藏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的文论之中。其由西周至近现代的理论演变,既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完善。然而如今许多中学生并未继承此观念,为文常常忽视情感在写作立意中的核心作用。对此,教师可将这一重要写作原则渗透到中学不同体裁课文的解析之中,引导学生走出写作误区。

关键词:情感立意理论演变巧解课文理念渗透

从古到今,无论是作诗亦或是为文都讲求“立意”。“立”即“确立”之意,而“意”的含义则是深厚而丰富的,它包括“意绪”、“情感”、“意志”等。写作“立意”的核心到底是“思想”还是“情感”,古往今来众说纷纭。笔者通过深味“立意”概念之内涵,概观中国自西周至近现代许多文学家关于此问题的论说,洞悉“情感”才是写作立意的核心。中学写作立意也应以情感为支撑,欲立意先韵情,但是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将自己围困于立意即单纯立其思想主题的狭隘围城之中。中学教师应将情感核心的写作理念,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至不同体裁的课文解析中去。

一、西周至近现代的理论演变

追溯到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有云:“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由此观之,引发《诗经》创作者创作欲望的不是某种功利目的和宣扬某种理性思想,而是单纯的情感触发:因为心忧所以吟诗以抒怀,因为不平所以作诗以宣泄。

南朝刘勰对此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他在《情采》篇中如是说:“五性发而为辞章。”刘勰已洞悉情感是写作最基础、最根源的东西,唯有情动方可辞发。

到了唐宋时期,更多文学家开始注重情感的立意核心作用,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当属李白,其作诗为文皆随情感脉搏之跳动而铺陈。他倡导以情驭文,在情感的隐性引领下所有的典饰技巧意境想象都是那么的真切自然、不着痕迹。

宋朝文学家苏轼继承了前人写作立意以情感为支撑的创作原则,其作品往往以各种复杂的感情为内蕴。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但不同于李白汪洋恣肆式的情感表达,苏轼作为写作立意支撑的“情感”更为深沉、节制、睿智、厚重、通达且略带理性意识。

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独辟蹊径,从文艺美学角度将欲立意先韵情的情感核心论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深度解读。他认为文学之原质在于情感,做文章倘若一味强调功利与说教思想,忽略情感的生发和表达,美与实用就会相互混同,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生硬且缺乏独立审美价值。

二、巧解中学课文渗透情感核心的写作理念

古往今来关于情感是写作立意之核心的种种论说,同样适用于中学写作。然而如今许多中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存在一个普遍误区,即狭隘地认为文章立意以立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为重,忽视了情感在写作立意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他们在这种写作认知的指引下,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文章主旨相割裂,写出来的文章单调、生硬,缺乏感染力与说服力。对此,教师不应向学生生硬灌输写作理念,而应将“情感是中学写作立意之核心”的观念渗透至日常不同体裁课文的解析中,通过巧解课文让学生真正接纳和运用这一写作原则。

以中学记叙文写作为例: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便是一篇典型的将情感作为记叙文立意之核心的课文。为渗透情感核心的记叙文写作理念,教师可以对课文进行如是解析:《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记叙文虽是一篇悼念刘和珍君的祭奠之文,但深读可知它实际上是作者自“三一八惨案”之后,痛定思痛抒发胸中块垒的抒怀之作。文中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与文章的语言、结构、技巧及旨义水乳交融,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作者行文。因为情之所至,所以文章的语气、虚词甚至是标点符号都自然而然地随之变化,创新出奇妙而富有表现力的组合方式。

首先,作者用贯穿始终的语言矛盾来表达极致情感。“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看似矛盾的话语,实际上恰恰反映了作者冷静的理性与热烈情感之间的交错。面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及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鲁迅先生当然有话要说!但是,情到深处是无言,所有急剧复杂的情感一起涌现便“幽咽泉流冰下难”,却也此时无声胜有声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无语式的极致浓烈情感的表达。

其次,作者在文章中大量使用转折、递进连词。这不仅没有使文章表达滞阻,反而助力于作者情感的层层递进与加强跳跃突转与变化,使情感表达顺畅而自然。我们读之亦不觉突兀,因为不是作者生硬地添加了这些连词,而是其情感行至于此的自然选择。

最后,写作情感甚至会对标点符号产生一定影响。“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根据汉语标点符号使用规则,这句话中的逗号是可有可无的,但是作者增加上去便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我们似乎可以隔着这几个逗号的停顿瞬间,细腻捕捉到作者无比沉痛的心情和无限崇敬的心理。

参考文献

[1]王凯符张会恩中国古代写作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50-151。

[2]李咏吟情感本体与刘勰关于文学价值的普遍设定[J].文史哲,2014,(02),138。

[3]林语堂苏东坡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