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魏秀华

魏秀华(河南省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CT室4766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7-0015-02

【摘要】目的探讨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0例脉络膜裂囊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10例囊肿均位于脉络膜裂内,均为单发病灶;最大者1.5cmx2.0cm,最小者0.6cmx0.7cm;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囊性病变,病灶周围均无水肿,短期内随访无变化。结脉络膜裂论正确认识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MRI具有多平面成像的特点,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对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明显优于CT。

【关键词】脉络膜裂囊肿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脉络膜裂是胚胎时期脉络膜襞突入侧脑室形成脉络丛时所经的裂隙,在侧脑室中央部此裂位于穹隆和丘脑之间,在侧脑室颞角则位于海马伞和终纹之间。随着胚胎的发育,侧脑室脉络丛及其脉络膜裂向尾侧伸展,弯曲到达侧脑室颞角的尖端,二者走行相一致,呈狭长的“C”字形。脉络膜裂在MRI上表现为边缘光滑锐利、走行自然的含脑脊液裂隙。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CT和MR诊断脉络膜裂囊肿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50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5例、头晕2例、癫痫1例,另外2例无症状,在体检时被发现。6例行CT检查,2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分别行CT和MRI检查。

1.2CT检查方法使用欢悦西门子单层螺旋CT机,层厚10mm,层距10mm常规扫描,病灶部位1mm-5mm薄层扫描。其中5例在1年至2年后复查CT。

1.3MRI检查方法采用矢状面、轴面及冠状面成像,扫描层厚5mm-8mm,间隔3mm。其中3例分别在1年至2年后复查MRI。

2结果

2.1CT所见6例均为单侧颞叶发病,左侧1例,右侧4例,右侧略多于左侧;均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近似于脑脊液密度,CT值为2Hu-18Hu,病灶直径约0.5cm-1.8cm,平均1.3cm;病灶周无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见图1)。

2.2MRI所见4例中均为单侧发病,其中3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病灶直径0.5cm-2.0cm;囊肿内部信号均匀,呈长T1、长T2信号,DWI为低信号,且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一致,囊肿壁光滑且边缘清楚,未见周围软组织信号;矢状面、冠状面扫描可见清楚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中3例复查MRI未见病灶形态和信号发生变化。图1男,26岁。外伤后CT检查发现左侧大脑脚旁卵圆形低密度囊性病变,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灶周无水中。图2女,2岁,抽搐,横轴面T1WI显示右侧环池旁卵圆形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灶(箭头)图1图2图2。

3讨论

3.1在ct轴位像上,脉络膜裂囊肿显示于四叠体下丘脑层面,位于脉络膜裂区。囊肿一般较小,病灶边缘清晰,水样低密度。增强后无强化。MRI可以多方位成像,而且组织分辨率远远高于ct,因此MRI检查可以作为脉络膜裂囊肿的确诊手段。脉络膜裂囊肿MRI信号表现特点与其他部位蛛网膜囊肿一样为长t,长t2信号,flair序列信号衰退,呈低信号,与脑脊液信号相仿。MRI还可显示其形态上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冠状位上,由于有下丘脑和海马回的上下隔,其内外侧有脉络膜裂的存在,故病灶多呈“双凸透镜”形;矢状位上,脉络膜裂与海马沟交通,类似斜卧的“入”字,所以脉络膜裂囊肿常沿脉络膜裂、海马沟成角,呈一“箭头样”改变。脉络膜裂囊肿,亦可双侧对称发生,一般较小,不引起临床症状。

3.2诊断标准:符合以下几点可做出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1)MRI显示脉络膜裂处典型的囊肿性病变,内部信号均匀且与脑脊液信号一致,无壁结节及软组织肿块,无水肿及强化;(2)囊肿与临床表现无关;(3)复查时囊肿无变化。该组10例均未行手术或病理活检,但根据上述标准,均可符合脉络膜裂囊肿的诊断。

3.3脉络膜裂囊肿的影像学特点由于脉络膜裂囊肿发生部位具有特殊性,结合其囊肿的密度和/或信号特点,影像学诊断并不难。但常规的单层螺旋CT扫描为横轴面,所以可能将脉络膜裂囊肿误认为颞叶病变,随着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CT的诊断能力。MRI由于具有多方向扫描的优点,因此可进行准确的定位,结合病灶的特点,可以做出定性诊断。

3.3.1CT表现多发于单侧颞叶,体积较小,右侧略多于左侧,与蛛网膜囊肿的特点相同:病灶边界清晰,呈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接近脑脊液密度,囊肿周围无水肿,占位效应不明显,增强扫描无强化;病灶最大层面一般位于环池旁。

3.3.2MRI表现囊肿呈均匀一致的长T1、长T2信号,DWI为低信号,囊液在各序列均与脑脊液信号相等,灶周无水肿,增强后无强化。冠状位可清楚的显示囊肿位于脉络膜裂内,其外下方可见侧脑室颞角呈点状或条状结构,且常见海马和侧脑室颞角等周围邻近结构受压变形,但未见异常信号,矢状位显示颞叶内侧卵圆形或梭形囊肿,其长轴沿后上至前下斜行。

3.4鉴别诊断(1)蛛网膜囊肿:囊肿位于脑表面,与蛛网膜下腔关系密切,但不侵入脑内。(2)表皮样囊肿:又称表皮样瘤、胆脂瘤、真性胆脂瘤或珍珠瘤,可为水样密度或脂肪密度影亦可为囊性或实质性,常有一光滑的包膜,包膜可发生弧形、蛋壳样钙化。(3)侧脑室颞角:脉络膜裂囊肿位于侧脑室颞角和环池之间。(4)脑软化灶:脑组织坏死超过一定时间后形成的片状软化灶或囊性灶,伴有脑室、脑池及脑沟的扩大。(5)脑囊虫病:常为脑实质内多发小囊性病灶,如为单发,则病灶较大;增强扫描可显示囊内头节,并常有其他部位病灶;随访观察,病灶有典型的脑囊虫病的演变过程,即囊虫坏死期和钙化期,并可有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而脑脉络膜裂囊肿随访多无变化。(6)动脉瘤:多位于颅底Willis环或外侧裂池、纵裂池内;多可见其与大血管连通;由于瘤内血液流速不均,信号常不均匀。(7)颞叶囊实性肿瘤:由于肿瘤均具有实性部分且实性肿瘤组织明显强化,鉴别诊断不难。

3.5脉络膜裂囊肿的临床意义:通常认为脉络膜裂囊肿无明确临床意义。随着影像检查设备的改进,借助MSCT的MPR和MRI较高的软组织分辨力和三维成像优势,可清楚地显示脉络膜裂的解剖结构,正确地认识并诊断本病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陈星荣,沈天真等.WholeBodyCTAndMRI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2.

[2]刘斌,高英茂.人体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马林,李宏军,安宁豫,等.脑部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

[4]李果珍,主编.临床CT诊断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1994.8.

[5]马洪舟,脑脉络膜裂囊肿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

[6]王光彬,王翠艳,陈立光,等.血管周围间隙的MR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