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心脏复苏术过程中胸外按压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护理人员心脏复苏术过程中胸外按压效果研究

王滨华

哈尔滨市胸科医院150056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护理人员在进行心脏复苏术过程中胸外按压所产生的效果,依照结果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工作进行改进。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任职急诊护理人员80名,以每阶段20次为基础,对急诊护理人员胸外按压须率及部位有效性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胸外按压过程中,随着按压时间减短,护理人员按压的部位、须率及正确性会逐渐上升,其按压效果也会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在进行心肺复苏术的过程中,掌握好按压部位、按压须率及按压时间是对护理人员的必然要求,这样能更好地避免长时间按压影响按压的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人员;心肺复苏术(CPR);按压效果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R75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63-01

心脏复苏术(eardiopulmona巧Resuscitation,CpR)其主要用于患者心搏骤停时及时的抢救复苏中,其抢救最佳时间为患者心搏骤停的4min内,一旦超出4mni-6min患者脑部及其他身体器官将会受到严重损害,而在抢救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即是胸外按压,保证心脏、大脑及时供血,才能使患者解除生命危机。才能提高对伤者的救治效果。快速、有效的急救护理体系河使伤病员的死亡降低到最低限度,才能在疾病启然灾害和恐怖破坏的突发事件中,使更多的伤病员生命被挽救,对维护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许多的护理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常常出现了疲劳而没有被察觉的情况。有研究发现,医务人员在开始按压后的1-2min按压质量逐渐的减弱,在整个按压过程之中24%-49%的cpr时间内没有进行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而幅度过浅的情况在平常的胸外按压过程之中占到了40%之多,疲劳是引起按压过浅的主要原因。虽然在按压1min后即出现明显的按压过浅但是按压者往往要到5min时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疲劳了。本文旨在研究分析护理人员CPR过程中胸外按压效果,并对护理人员进行胸外按压培训。特别收集我门诊80名急诊任职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我门诊任职急诊护理人员80名,所有护理人员全部都是女性护理人员,年龄19到49岁,平均年龄32岁,上下浮动5.6岁,工作时间2到15年,平均工作时间8.5年,上下浮动1.2年,其中初级12名,中级50名,高级18名,初中学历22名,中专及高中学历36名,大专及以上学历22名。

1.2方法

以高级的由上海弘联医仪器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为试验对象,护理人员对模拟人实施救护工作,护理人员在按压过程中主要按压模拟两乳头和胸骨交叉位置处,按压频率为100次/分,按压30次/18秒为最佳,按压深度应控制在3到5cm之间,模拟指示灯的颜色显示为绿色的时候,则表示按压有效。

1.3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

把所有参与研究的护士进行的护理工作的数据记录下来,包括每次的力度和某段时间内的频率,用电脑进行统计计算对比。

2结果

胸外按压过程中,随着按压时间减短,护理人员手部所感受到的压力逐渐减少,疲劳程度会出现显著的下降,手部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下,护理人员按压的部位、频率及正确性会显著上升,其按压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讨论

心搏骤停是一种常见急症,一旦发病将会危及患者生命。由于某些医院护理人员的疏忽或者基础技术并没有过关,在许多的紧急情况之下,往往生命垂危的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因此,心搏骤停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在心搏骤停急救中主要采取心肺脑复苏术,在复苏过程中,急救人员不仅对患者进行人工呼吸,在进行人工呼吸工作的同时,还需配合使用胸外按压,而胸按压实施一旦出现了错误,即使是十分微小的错误,也十分可能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极有可能导致其死亡。而在按压过程中影响胸外按压有效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因素:①按压的部位不同,在实际的救助过程之中,护理人员必须精准地找到按压的地方,选择错误的位置可能导致更多的麻烦,我们要求护理人员尽量选择患者两乳头和胸骨交叉位置处,尤其注意不能按压患者左下胸部和剑突下位置。②按压次数,由于护理人员在按压过程中,随着按压次数的不断增多,手部出现肌肉疲劳现象,按压速度较之前下降明显,伴随着按压姿势逐渐出现变形现象,如:手部离开患者胸膛或呈阶段性放松,其按压有效性也会遭到一定的影响。③按压频率,指南中明确规定急救人员应当给予“用力且快速度的按压”,频率保持在100次/分。与此同时,按压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每次按压工作进行完以后,必须保证患者胸廓恢复到正常人胸部的正常位置;第二,按压时间要与放松时间保持大概一致,为患者胸廓恢复提供足够时间,从而提升按压的实用性与有效性,提升治疗效率。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之中,可以采取01,02,03,04......10这类双数计算法。这种计数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计数时间过短的情况发生。④按压深度,按压深度也是影响按压效率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具体操作中,伸直两边肘关节,充分利用自身臂膀肌肉力量以及上半身体重,垂直往下按压。胸骨下陷程度在3到5cm之间为最为合适。若用力不够,则难以实现按压效果。若用力过大,则容易导致患者肋骨骨折、血气胸、肝脏破裂等情况发生。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CPR当中,大约有40%胸外心脏按压存在幅度过浅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大多由按压者出现了疲劳现象导致的。对此,指南中指出:为了有效减少按压者疲劳导致的按压效率下降,应当每隔2分钟或者5个CPR更换一次按压人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胸外按压过程中,随着按压时间减短,护理人员按压的部位、频率及正确性会显著上升,其按压效果也会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不同。实施急救时护士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更要具有充分的预见性和综合分析能力和过硬的基础技术支持。因此,在CPR过程中,护理人员在进行胸外按压时,应注意按压部位、按压频率及按压时间,以避免长时间按压,影响按压效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压力成为了人们健康的头号杀手,压力最容易导致心脏工作骤停,这时就需要进行胸外按压等急救工作,本研究的结论对该工作的进行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青华,张岚,陈海花,毕越英,赵毅,马国威.急诊护理人员胸外按压操作有效性的考核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0年4月第25卷第八期(外科版):6494

[2]黄晶,曹昌魁,刘红梅,邵旦兵,腾瑶,孙兆瑞,黄昌保,聂时南.徒手胸外按压与机械胸外按压对于心肺复苏效果的对比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5年16卷12期:976-978

[3]周艳.胸外按压影响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15年3月下旬刊: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