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浅谈初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

石丹枫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第五中学716000

摘要:本文通过自己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经历,来谈谈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历史资源,开发校本历史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身边的历史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性学习

新颁《历史课程标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凸显出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新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

一、制定课程目标

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在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由此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延安的地理位置;延安历史发展的变迁;延安的历史文化名人;延安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2.过程和方法

学会从网络、图书馆、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旧址、遗址、文物、陵园或社会调查、访问等渠道有目的收集资料;培养分析、处理原始资料的能力。

二、选择课程内容

延安的历史资源极其丰富,哪些内容可以引用?以怎样的原则进行整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立足于历史课程的“二次开发”,科学地选择学习内容。在选择学习内容时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找好学习的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存在的客观条件,适宜选那些范围小的课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其次是课题的选择必须是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必须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于是学生身边丰富的历史资源也就成了研究性学习可利用的最佳素材。况且这也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不知道却又最想知道的。例如:《毛泽东在延安》这一课的选择,我以毛泽东在延安居住过的四处旧址为线索,指导学生们去实地参观、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革命领袖毛泽东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基本概况,认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课题切入点小,可行性强。学生们都知道旧址就坐落在我们的身边,参观访问很方便,有些同学不止一次去过这些地方,多少都有些了解。另外,学生虽然知道一些大概,细节却又不十分清楚,如每个旧址毛泽东住了多长时间?居住期间完成了哪些著作?领导了哪些运动、战争、会议?旧址中陈列的物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激发起他们深入探究知识的兴趣。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搜集信息、获取历史知识、团结协作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又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内容确定后,由学生们自己收集学习材料,我担任主编,将学习小组的成果进行重新整合,编写出极富个性的、而且也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校本教材。

三、改变课堂呈现方式

1.在历史校本课堂教学中,采用对抗式讨论法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收效甚微。我从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中受到启发,把这种形式引入校本教学课堂中。

2.在历史校本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剧表现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历史情景剧”的运用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着巨大的作用。“历史情景剧”指的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一系列方法、技能和技巧及实验,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或方式。例如:学习“重庆谈判”时,蒋介石耍“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连续三次发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进行“和平建国”的谈判。毛泽东是去还是不去?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我们学生一起编排了情景剧《延安窑洞谈话》。

3.在历史校本课堂中,采用展示成果法

组织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专题的形式整合身边的历史资源,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节假日或其他课余时间去查找资料,走访历史遗址,总结成专题小报或专题图片,在课堂上展示。以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认识,也能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总之,校本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崭新领域,我也仅仅是初次体验。今后,我会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