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与MRI检测结果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1-11
/ 2

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与MRI检测结果对比

王丽斌

王丽斌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人民医药磁共振室651500

【摘要】目的:对比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与MRI检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先行CT检查再行MRI检查,观察本组CT与MRI检查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不同阶段的检查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行MRI检查的急性期、亚急性期与慢性期的检出率均比CT检查的高(P<0.05)。结论:CT与MRI在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中均具较高价值,但MRI检查效果比CT更佳,其早期诊断率较高。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CT;MRI;检测

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堵塞所引起,其具起病快、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患者通常病情较严重,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脑梗死,且伴有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等[1]。为对比头颅CT与MRI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的检测结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9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44例,年龄55-85岁,平均(65.41±10.24)岁,基础疾病:高血压35例,糖尿病24例,肺部疾病18例,心脏病21例;脑梗塞分期:急性期63例,亚急性期25例,慢性期10例;临床表现:昏迷32例,语言障碍34例,肢体功能障碍15例,其他17例。

1.2方法

患者均先行CT检查,再行MRI检查。CT检查:采用GE16层螺旋CT机,参数设置:层厚1.0cm,层距<1.0cm,对所有患者行水溶性含碘对比剂注入增强扫描;再行横断扫描,取仰卧,头摆正,基线以上眶耳为准,着重查看颅窝,随之行冠状扫描,取仰卧位,前伸下颌,保持听眦钱与床长轴水平,层厚与层距间隔1-3mm,侧位定位像扫描,再行增强扫描。MRI检查:采用GESignaHde1.5TMRI扫描机,予以多通道头颅线圈,取仰卧位,与床面长轴持平,先行横断位扫描,序列采集:AXT1Flair,AXT2Flair,DWI、SogT1Flair;T2Propeller;矩阵采集:256×(80-256)、512×(160-512);矩阵重建:256×256、512×512、1024×1024;FOV:200-250mm;NSA:1-4次;THK/GAP:4-6ram/(10-50)%;TR/TE/T1:T1Flair-1786ms/25ms/720ms、T2Flair-8002ms/140ms/2100m;T2Propeller:4500ms/113ms、DWI6200ms/111.6ms。若检查发现阳性病灶,需再次诊断,检查时注入Gd-DTPA,0.2mg/kg,再行T1WI扫描。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组CT与MRI检查表现

CT表现:大部分患者于发病12h内,未出现颅内组织变化,24h后出现边界清楚低密度灶。急性期患者(病程≤5d):①病灶区密度减小,皮髓质无变化,模糊边界;②占位效应,脑沟、脑池于病灶区消失,脑组织出现肿胀。亚急性期患者(病程1-21d):表现出水肿缩小,占位效应变弱或消失,边界较清楚,有低密度影。慢性期患者(病程>21d):边界清晰范围缩小,有低密度影空腔,患侧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及脑裂加宽加深,皮质萎缩。

RI表现:急性期患者:病灶T1、T2的加权像分别为低、高信号;亚急性期患者:病灶T1、T2的加权像分别为稍高、均匀高信号;慢性期患者:病灶T1、T2的加权像同急性期,分别为低信号、高信号。

2.2本组CT与MRI在不同阶段的检查情况比较

本组患者行MRI检查的各阶段检出率均比CT高(P<0.05),见表1。

表1本组CT与MRI在不同阶段的检查情况比较[n(%)]

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多发于中老年人,部分医学者认为梗塞面积直径≥40cm,梗塞面积超过2个脑叶即为大面积脑梗塞[2]。有资料表明,CT其成像原理是:患者不同的身体组织吸收X射线值具差异性,病灶吸收X射线值均高于正常脑组织,进而CT图像呈现高密度阴影;若病灶吸收X射线值比正常脑组织小,则呈现低密度阴影[3]。若为脑梗死,则梗死部位血供区表现出低密度阴影[4]。MRI诊断技术可将病灶部位中毒性细胞水肿,通过延长T1与T2弛豫时间显示,则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早期DWI呈显著高信号[5]。本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表现:急性期,病灶区密度减小,皮髓质无变化,模糊边界;占位效应,脑沟、脑池于病灶区消失,脑组织出现肿胀。亚急性期,水肿缩小,占位效应变弱或消失,边界较清楚,有低密度影。慢性期,边界清晰范围缩小,有低密度影空腔,患侧脑室扩大,脑沟、脑池及脑裂加宽加深,皮质萎缩。MRI检查表现:急性期,病灶T1、T2分别为低、高信号;亚急性期,病灶T1、T2分别为稍高、均匀高信号;慢性期患者,病灶T1、T2分别为低信号、高信号。这与文献结果一致,说明CT与MRI均可检测出大面积脑梗塞。同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行MRI检查的急性期检出率95.24%、亚急性期检出率100.00%、慢性期检出率100.00%均比CT检查76.19%、80.00%、70.00%的高,说明MRI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的诊出率比CT高,检查效果更佳。分析原因可能为:CT检查虽可显示脑梗塞部位、范围及有无脑疝等,但针对12h内发生大面积脑梗塞病灶的诊断敏感性低,诊断效果不佳,影响患者治疗及预后[6]。然而,MRI诊断对病灶具较高敏感,患者在发病6h内,通过T1、T2弛像时间明显变化表明疾病状况,所以T1、T2弛像延长时间明显,当病情加重时,脑水肿转为血管源性水肿,大量蛋白质渗出,此时T1、T2弛像延长时间无明显变化[7]。加之MRI增强扫描可显示发病后2-4h内脑梗塞变化状况,检查效果优于CT,且MRI检查不会受人体骨性结构影响,可清晰显示病变具体情况。

综上所述,CT与MRI技术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均具较高应用价值,但MRI技术比CT较好,在各阶段的诊出率均较高,尤其是早期,是诊断大面积脑梗塞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晓虹.脑血管病医患问答[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257.

[2]王轶骏.中青年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CT征象分析[J].山东医药,2015,55(8):56-57.

[3]裴向滨.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和MRI的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295-298.

[4]漆伟男,幸雅薇,胡亦蓉等.DWI及MRA在大面积脑梗塞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3):3076-3077.

[5]周维彬,邓娟,钟凯等.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6):977-980.

[6]李君权,徐小东.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2):2034-2036.

[7]杜飞,郭艳霞.MRI与CT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临床结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487-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