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培养良好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李建召

李建召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南冯昌学校056300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相信课程改革一定能够成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培养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调动内在潜能,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种种困难,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我觉得以下几点犹为重要: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可通过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如本人在讲解加减混合运算时,为了使学生有吸引力,开始,我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有一只小白兔非常可爱,特别喜欢拔萝卜,拔萝卜时可专心了!第一天拔了10个,第二天拔了12个,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1:两天共拔了多少个?学生2:第一天比第二天少拔了几个或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拔了几个?接着问:假如吃了2个,小白兔现在有几个萝卜?学生列式:10+12-2=20(个)。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起来,从而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可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可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因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乘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乘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得。

三、在教学中设疑,提高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学习应是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小学数学教育应真正地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发现、探究、认知和掌握数学知识。可充分利用活动课和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调整等过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四、大胆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了思维的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既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相信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