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数学教学研究浅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三段式数学教学研究浅思

吴敏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255095

摘要:我们原本的教学方式是,一是“讲”(满堂灌),二是“练”(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率低下。课前经过预习之后,到了课堂上,教师对教材中的有关的内容进行启发、点拨、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活动。

关键词:三段式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练习

三段式,即课前预习、课上交流、课后练习,将一节完整的课划分成三个部分,从课前预习开始进行一节新课的学习。经过了一年的尝试与探索之后,就如同是从零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们一开始也极不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们原本的教学方式是,一是“讲”(满堂灌),二是“练”(题海战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主宰着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效率低下。课堂上效率不高,就用课后时间来弥补,增加课外作业。费力不讨好,学生学而不会的现象依然存在。

最初的一段时间,整个预习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效果。不是说学生们不会做题,而是对于一个知识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最初的印象。然而往往这个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如果说是对的还好一点,可是就是因为是预习,不少学生完成的都偏离了正确的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纠正,远远要比正常上课所用的时间多得多。

比如圆的周长的预习。学生们一看预习的题目,直接就去书上找公式去了,根本就不管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不去动手、不去想,这时候掌握的圆周率的概念学生们明显地不明白,理解不到位。就算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学生们也是一脸懵懂。预习需要仔细思考,抓住重点、核心知识点,寻找突破方法;如若不然,预习也就是简简单单走个形式罢了。

所以说预习并不意味着纯粹地让学生自己去看书预习,而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为学生创设认知需要,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解决新问题的必然需求,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激发疑问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复习引入时,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生长点上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观察、探究具体学习材料产生问题;以游戏形式、直观演示、猜谜语等形式产生问题。

经过了最初师生双方的不适应,学生们完全不知所错之后,总算是步入正轨。不再是拿到预习单不知道去哪里找,也不再是拿到预习单直接从书上抄答案。而是会去找一找、想一想,为什么,怎么做这样的问题。对于老师来说,预习单的设计从一开始的新授知识的解决方法到解决策略,再到预习其中的思想等等,不再是单纯地预习怎样完成这个知识,而是去预习这个知识为什么是这样完成的,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比如说在倒数的预习中,摒弃原本预习设计中常用的“什么是倒数”这样的直接抄答案的题目。改为:计算下面每个题,你发现两个因数的分子与分母有什么特点?计算的积有什么特点?直指“倒数”问题的本质——“乘积是1”。之后同样不揭示倒数的概念,而是让学生仿照上面的算式继续写类似的算式,让学生将倒数的关键知识有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到了这里再让学生去翻书,阅读课本上倒数的意义,经过之前知识的铺垫,学生们这个时候再去找倒数的意义理解起来就明显地要好一些。然后让学生们去思考“互为倒数”是什么意思,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

经过预习之后,到了课堂上,教师对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启发、点拨、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活动。也就是将新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知识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学生如何掌握。

例如: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预习之后产生的问题就在于“设谁为未知数”,为什么。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重点点拨,同样所有列方程解决问题中需要让学生写出的数量关系则在预习中让学生直接完成即可,不需要再占用课堂时间。

例如:分解质因数,学生们经过预习,对于方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也能够体会每一步的意义。经过预习发现学生们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了最后一步分解时未能得到质数这一方面,这就需要课堂上重点强调。

例如:多边形面积,学生们很容易将题目完成,但是却难以形成系统的方法。课堂上需要点拨学生的是如何分解图形。让学生对于这一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始终贯穿转化的思想在其中的应用。学生预习之后已经不再需要课堂上讲解怎样转化,只需要知道转化成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也是上课需要重点引导的部分。

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三段式学习的研究,学生们也步入了毕业,虽然在过程中还是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相对于传统的巩固练习的作业,学生们更加喜欢预习的作业。学生可以发现自我在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预习之后,学生们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之前上课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开始积极发言,甚至开始参与到与其他学生的辩论中。课后的复习使得对前面已学知识进行及时系统地再加工,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从而形成惊人的记忆力。这也是对知识的提高和升华,对学习内容有新的体会,领悟更多有意义的东西。

对于教师而言,使用这种方式教学之后不需要再费心劳力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直接从学生的问题入手。直击知识重点难点,缩减知识讲授的时间的同时更能够增加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有着充足的时间巩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