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行”训释献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2

“已行”训释献疑

朱宝安

朱宝安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H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09-0080-01

摘要: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将《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已行”训为“已经走了之后”。本文通过词义引申、字典辞书、实例等多方面探究认为,“行”有“出嫁”之义,并进一步根据上下文意及战国时期的婚嫁习俗得出“已行”应是“已经出嫁”的意思。

关键词:已行;训释;献疑

对于古文来说,只有精确把握文中各字词的意思才能更好的理解文意。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一书中,《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已行”被训为“已经走了之后”。本文通过词义引申、字典辞书、实例等多方面探究认为,此处的“行”乃是“出嫁”之义,“已行”应是“已经出嫁”的意思。

一、“行”有“出嫁”之义

(一)从词义引申系统可考。

“行”甲骨文写作,本义为“道路”。罗振玉在《殷墟书契考释》中指出“行”的古文字形“像四达之衢,人之所行也”。从“道路”可以引申出“行走”之义,如《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从家到外的行走,就是“出行”,例如《左传》中的“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如果专指女子成年后从家里出行,就是“出嫁”,扬雄《方言》有言:“嫁,往也。自家而出谓之嫁,由女而出为嫁也。”[2]从“行”的词义引申系统可以知道,“行”可以引申出“出嫁”之义。

(二)字典辞书均有论述。

《古代汉语词典》对“行”的第八条训释如下:“出嫁。《诗·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3]

《故训汇纂》:“行,嫁。《诗·大雅·大明》:‘长子维行’,朱熹集传。”[4]

《汉语大词典》中“行”第17条释义如下:出嫁。如《左传·桓公九年》:“凡诸侯之女行,唯王后书。”杨伯峻注:“《诗·邶风·泉水》云:‘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邶风·蝃蝀》、《卫风·竹竿》亦皆云:‘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行,皆指出嫁。此行字义亦同。”[5]

(三)有相关文献为证。

1.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2.汴人李氏,夫死,服将除,方谋再行,浩厚致媒币,室之。(宋无名氏《鬼董·周浩》)

以上两句中,例(1)“未行而亡”的意思是未出嫁就去世了;例(2)“方谋再行”意思是说(李氏)打算再次出嫁。由此可见两“行”字均为“出嫁”义。

另外在运用中,“行”和“嫁”还可以同义连用,表示“出嫁”之义,如:

3.我年二十。始欲行嫁。失一金钗堕深草中。(《三论玄义检幽集》)

4.其人如是寿十岁时。女生五月。即便行嫁。(《起世经第九卷》)

5.故使复有遗腹子,未知男女。儿生未大,母去行嫁。(《太平经合校》一百十四卷)

6.时有族姓子。弃家捐妻舍诸眷属。行作沙门。其妇端正姝妙。见夫舍家。便复行嫁。族姓子闻之。心即生念。(《经律异相》第二十卷)

例(3)“始欲行嫁”的意思是“开始想出嫁”;例(4)“即便行嫁”的意思是就出嫁;例(5)“母去行嫁”的意思是母亲就离开出嫁了;例(6)“便复行嫁”的意思是“(妻)于是再次出嫁”。由此可见,“行”确有“出嫁”之义。

二、“已行”是“已经出嫁”

根据上下文意可知,左师公触龙是用燕后出嫁一事来说明赵太后“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婚礼习俗,刘向《说苑·修文篇》有这样的记载:

祝答拜,夫人受琮,取一两屦以履女,正笄,衣裳,而命之曰:“往矣,善事尔舅姑,以顺为宫室,无二尔心,无敢回也。”女拜,乃亲引其手,授夫于户。夫引手出户。夫行,女从。拜辞父于堂,拜诸母于大门。夫先升舆,执辔,女乃升舆。毂三转,然后夫下,先行。

由此可知,新郎前往女家迎新娘的时候要送上两双鞋,新娘的母亲取一双给女儿穿上,同时教导女儿要好好侍奉公婆,操持家务,不要因故被弃回娘家。《说苑》和《战国策》同为刘向编著或编订,对比二者可以发现,《触龙说赵太后》中“持其锺”正是赵太后给女儿穿鞋的动作。“念悲之远也”则表示燕后已经走远了,所以赵太后才会“亦哀之矣”。如果下文“已行”再解释为“已经走了之后”则有重复累赘之嫌,不符合古文翻译中的“信达雅”原则。

《左传》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的位置,可见古代祭祀非常重要。心爱的女儿走了,赵太后为什么会在祭祀这个非常庄重的场合祝女儿“必勿使反”呢?这与常理不合。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婚嫁习俗。古代女子出嫁,只有被弃才能回娘家。诸侯的女儿远嫁到他国,只有被废或亡国后才回到本国,所以赵太后祭祀时祝女儿别回来,而是让女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联系上下文,“已行”翻译为“已经出嫁”更符合原文意图。

再者,观察“已行”词组所在句“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这句话是触龙所说的。从整篇文章可以得知,触龙是非常懂说话技巧的。正如《古文观止》对本文的总评:“左师悟太后,句句闲语,步步闲情,又妙在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便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便尔易入。老臣一片苦心,诚则生巧。”他说话非常符合自己的身份,如“老臣”“贱息”等词语的运用。郑玄注:“凡女行于大夫以上曰嫁,行于士庶人曰适人。”由此可见,在等级制度严格的古代,表达结婚的词语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训为“离开”,则很平常,没有精妙可言,而训为“出嫁”,则彰显了触龙高超的说话艺术。

综上所述,“行”应训为“出嫁”之义,《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已行”应训为“已经出嫁”。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0.P129。

[2]张春雷.《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已行”[J].语文建设.2007年第7—8期:P97。

[3]祝鸿熹.古代汉语词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P496。

[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P2043。

[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卷3)[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P885。

作者简介:

朱宝安(1990—),男(汉族),重庆人,重庆三峡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