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品德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浅谈让品德融入学生的社会生活

吴培鑫

(泸州市叙永县赤水镇中心校叙永646400)

【摘要】:《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美好生活,分享他人奋斗的喜悦与艰辛,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甚至还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思考世界,感受和探讨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及面临的问题。引导孩子们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开动大脑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迈开双脚去实践,逐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形成良好品德,学会社会生活、学会认识人生、学会超越自我。

【关键词】:品德融入社会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要教师教学过程中联系儿童生活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做到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机融合,引领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受人生的美好生活,分享他人奋斗的喜悦与艰辛,直面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谛,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多彩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甚至还要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思考世界,感受和探讨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及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孩子们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开动大脑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迈开双脚去实践,逐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形成良好品德,学会社会生活、学会认识人生、学会超越自我。

一、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模拟生活情境。

孩子们的世界是纯真而又精彩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有什么困惑。

教学《我要向你学习》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独立学习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谈一谈“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然后设计生活场景,再让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分工合作演一演,展示交流。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体验认识真正的取长补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再现生活情境,在观察、倾听、评价,感悟等活动中懂得了真正的取长补短是学习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社会生活中来,又回到社会生活中去,有效拓展了教学空间,让学生体会到品德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教学《家乡巨变》这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孩子们充当小记者,回到家里采访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了解家乡的过去(经济、文化、交通等)。在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家乡过去是什么样的,再通过课件介绍家乡现在的情况,通过对比,发现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教师追问:你看到的家乡是怎样的呢?家乡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一下子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家乡的发展变化,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学生的课堂生活拓展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二、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言行,评判自己或他人,有时还要学生亲自去试一试。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

在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时,我先让孩子们到操场自由活动十分钟,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只要玩的开心就行。活动结束后回到教室,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参加了哪些活动?玩得开心吗?你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大家七嘴八舌与同伴分享活动心得。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行为标准。有的开心,有的烦恼。在社会生活中,并非事事如意,一帆风顺,有时生活中会坎坎坷坷,经受挫折,有时会遇到与课本上学得相悖或老师讲的相反的社会现象,如何正视和评判,建构道德标准呢?如:品德与社会课上,我们学习了遵守社会公德,懂得了乘公共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乘坐公交车时,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不是主动让座,而是视而不见,甚至有的挖苦嘲笑。如何看待这些社会现实问题呢?通过学习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亲自实践,用心感受,客观评价,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三、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成长。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同时社会生活又促进了课堂教学。因此,课堂以儿童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社会生活走近儿童,让儿童走进社会生活,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在活动中成长。

如:教学《家长关爱我成长》一课时,课前,我让孩子们收集自己成长的照片。上课时,用课件出示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让同学们猜一猜他是谁,再请照片中的学生展示他小时候的玩具,与大家分享谈谈成长中的感受,再让同学们在小组展示交流自己的成长经历。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材结合成一体,引出教学主题。再让同学们分组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小兰带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布娃娃,有的是爸妈给她买的,有的是她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缝做的。可见这位母亲多么疼爱孩子啊。这些真实的故事中,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感恩之心油然而升。

又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调查家乡环境情况。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有的村民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有时看到人们丢弃的塑料袋、包装泡沫、污油等,河水浑浊,有时还散发着臭味……。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怎样才能保护家乡的环境呢?我带领学生再次察看了家乡环境污染情况,用文字,视频,图片等记录自己了解的情况,讨论分析导致环境污染的各种原因;向当地政府、社区提出合理建议和整改意见。这样,让他们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社会生活,使我们的品德课堂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落实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总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参考文献: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品德与社会》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