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小星教授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尹小星教授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的临床体会

封硕尹小星黄建

封硕尹小星黄建(大连中医院心内科辽宁大连116032)

【中图分类号】R25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361-02

【摘要】尹小星教授运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房早、室早有三方面优势:首先炙甘草汤对于非器质性心律失常疗效甚佳,且没有副作用。其次对于基础心率偏慢的室早、房早,通过炙甘草汤调理阴阳、安神定悸有独到之处。第三在常规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础上,联合炙甘草汤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炙甘草汤心律失常中医疗法

尹小星教授善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虚证心悸,在临床上对于房早、室早、房颤的患者疗效显著。该方源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1]。《千金方》因其治心脉失常,故又名“复脉汤”。该方的组方规律可分为阴、阳、气、血四组,全方配合养心阴,通心阳,益心气,补心血,诚如当代方剂大师王绵之所说“它温阳而不燥,补气而不壅,滋阴补血而不腻,阴阳互相配合,气血互相配合,能够强心复脉,是个气血阴阳俱补的方剂”[2]。

尹老师认为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有三方面优势。首先炙甘草汤对于非器质性心律失常疗效甚佳,且没有副作用。其次对于基础心率偏慢的室早、房早,通过炙甘草汤调理阴阳、安神定悸有独到之处。第三在常规西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础上,联合炙甘草汤治疗在改善症状方面可能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请允许我以两个典型病例阐述尹老师应用炙甘草汤的思路和特色。

病例1

刘某,女,41岁,某银行干部。平素工作压力大,尤其每到年末要迎来诸多上级考核及检查,此时心悸频作,不能入睡,影响工作,门诊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有时呈二联律,到西医检查未发现器质疾病,来尹老师处求诊,证见心悸时作,倦怠乏力,纳差,口干口苦,寐欠宁。舌红少苔,脉象沉细结。病人起居无规律,经常熬夜。尹老师认为《内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病人年届中年,操劳过度,暗耗心阴,平素体虚心气不足,日久心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故心悸时作,炙甘草汤加减益气养阴炙甘草15g,桂枝10g,生姜10g生嗮参10g,麦冬10g,生地15g,酸枣仁15g,阿胶10g烊化,大枣10g病人服药7付后,心悸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在临床上有很多非器质性心律失常,它们虽然预后良好,但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痛苦,采用中医炙甘草汤治疗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副作用,并且通过调理阴阳改善患者的体质,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尹老师认为用炙甘草汤治疗此类患者疗效最佳,而且最易被患者接受。

病例2

温某,女性,76岁。病人平时心率偏慢,55次/分左右,近一年来心悸时作,西医院查心电图频发房早,室早,窦缓。病人服用比索洛尔1.25mg后心悸好转,但是心率降至30次/分左右,病人尝试过市面几乎所有治疗心率失常的中成药,效果不佳,为寻求系统治疗来我院住院。尹老师查看病人症见心悸时作,乏力,口干,微恶寒肢冷,舌暗红,少苔而干,脉弱结。尹老师辨证属气阴两虚,气损及阳,以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汤加减益气养阴炙甘草15g,桂枝10g,生姜5g,生嗮参10g,麦冬15g,生地20g,酸枣仁20g,阿胶10g烊化,大枣10g,肉桂10g,黄芪30g,当归15g,煅牡蛎30g。病人服5服后心悸好转,心率升至60次/分早搏明显减少。

对于心率偏慢合并室早、房早的患者,临床多见于患病窦综合征的患者或有潜在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功能障碍的患者,常规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绝大多数都会影响传导,使心率更慢,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如果病人拒绝安装起搏器,那么临床上几乎无药可用。尹老师认为此类患者辨证多数属于阴阳两虚,在炙甘草汤调理阴阳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能温阳提升心率的药物,疗效满意,并且很有优势,属于尹老师治疗心律失常的一大特色。

尹小星老师认为临床上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的同时配合炙甘草汤加减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增强疗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尹老师辨证精准之外,在应用该方时有两个独到之处:其一尹老师在原方应用炙甘草汤时中多以酸枣仁代替麻子仁,酸枣仁酸甘性平,归心、肝经,有养心益肝安神的作用,《别录》认为“其治疗烦心不得眠”对于心悸失眠有很好的疗效。现代药理学也证实,酸枣仁有显著的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尹老师在应用炙甘草汤时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加入甘松。他认为甘松芳香醒脾,建运中洲,脾胃乃后天之本,对于虚证患者尤为重要。甘松为败酱科甘松属植物,甘松干燥的根及根茎可入药,其气味芬芳,味辛、甘,性温,具有理气止痛,开郁醒脾的功能。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甘松除具有镇静降压,抗心律失常作用。

尹老师认为炙甘草汤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极其巨大的研发价值,但是在临床应用时要病症结合,中西合参。有的心律失常为恶性或潜在恶性,如多源室早、短阵室速、RonT室早,在临床上应注意判断预后,中西医相互配合方能发挥最大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培生.伤寒论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