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外科正宗》内治重视脾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浅析《外科正宗》内治重视脾胃

张允申刘海红龚旭初方勇杨万富

张允申刘海红龚旭初方勇杨万富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通市中医院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探讨《外科正宗》在疮疡内治方面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认为疮疡的发病、治疗及预后与脾胃关系密切,辩治过程中兼顾脾胃,遣方用药慎用寒凉,以防伤脾败胃,调护首重脾胃,这一思想对中医外科临床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继承和学习。

【关键词】外科正宗疮疡脾胃

【中图分类号】R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279-01

《外科正宗》系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所撰,是一部代表明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该书涉及外科疾病一百多种,首论病理,次叙症象,再论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最后又介绍了炼取诸药法,素有“列证最详,论治最精”之评价,历来为后学者所重视。《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中提及:“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详”,可见陈氏重视“脾胃”的思想尤为突出,形成了陈氏外病内治之特色,至今仍对疮疡的辩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研习过程中深受启发,现试从脾胃与疮疡的发病及治疗方面分析陈氏内治重视脾胃的原因。

一、脾胃与疮疡的发病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血盛衰与否,对人身之健康与发病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陈实功在《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中曰[1]:“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气血、遍体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陈氏认为疮疡的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均与脾胃盛衰有密切关系。首先,脾胃盛衰决定着疮疡是否发病。脾胃盛者,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气血旺而外邪不能感;脾胃弱者,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正虚不能拒邪,故易生疮疡。然而对于疮疡发病原因,陈氏在《痈疽原委论第一》中指出:“膏梁厚味多无忌。”并对其做出进一步阐明:“膏粱者,醇酒肥鲜炙博之物也,……其味香燥甘甜,其性成酸辛辣,又致于涂藏厚料,顿煮重汤,取其爽口快心,不顾其消阴烁脏”。可见高粱厚味损伤脾胃受损,耗伤阴精,阴虚火旺,热毒内生,血败肉腐,酿化成脓,则疡疾为患。又在《脑疽论》中指出:“脾主肌肉,故思虑伤脾,脾气日损,又或膏粱损胃,胃汁干枯,以致中脘痞塞,气不运行,逆于肉里,乃生壅肿。”这也说明了脾胃受损,则脏腑失养,气血亏虚,正气渐衰,病乃以生,而疡疾尤然。

其次,陈氏认为脾胃为一身气血之源泉,脾胃气血盛衰关系着疮疡的起发、破溃及预后。《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中指出:“气盛兮,顶自高而突起;血盛兮,根脚束而无疑。凡视疮之顶高根活,不论老少,定知气血有余,故知老幼俱可无妨。”可见,疮疡气血充盛者不仅不易发生,即使生疮后,也能依靠正气的箍毒、透托作用而易起发、破溃、收口。反之,气血衰弱者,“肿疡时无正气冲托,则疮顶不能高肿,亦不能掀痛,溃脓则无真阴相滋,则疮根不能收束,色亦不能红活收敛”,则邪毒易内陷,变生危症,预后差。

二、脾胃与疮疡的治疗

陈实功在内治法中,十分重视对中洲脾胃气血的调理,他认为“得土者昌,失土者亡”,只有脾胃健,气血盛,才能使“命赖以活,病赖以安”。临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标本缓急、新久先后上体现以脾胃为要的思想。在疮疡辩治上,陈氏认为:元气为本,病气为标。凡治病者,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诚为妥当。若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使邪气滋甚,其病益增。又谓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假如先得疮疡,而后得泄泻、呕吐、食少等症,易损伤脾胃,此又宜舍本从标之法治之,先调理脾胃,“候泄止、呕定、食进,方再治疮”。陈氏审证求因,分清标本缓急,在急症疮疡内治过程中重视脾胃观,此正所谓“得土者昌,失土者亡”之意。

第二,内治顾及脾胃、遣方用药慎用寒凉。如疮之初期,元气未弱,可用消法,但须“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酿脓期,忌用内消攻伐之药,以伤脾气,以防出现“脓反难成,不能溃敛”的后果,必当温暖散滞、行瘀、拔毒、活血用之,使脏腑得宣通,俾气血自流利;而疮疡溃后,五脏亏损,气血大虚,脾胃衰弱者,外形虽似有余,而内脏真实不足,治当或纯补,或攻补兼施,“盖托里则气血壮而脾胃盛,使脓移自排,毒气自解,死肉自溃,新肉自生,饮食自进,疮口自敛。”

第三,调护首重脾胃。陈氏在《调理须知第十三》中指出:“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既病之后,若不调摄,而病岂能得愈乎?”可见陈氏不仅重视疮疡的治疗,且更重视其预防,而其中尤重视饮食调护,以保全脾胃,从而使脾胃强健,气血生化有源,正气得以充盛,外邪不能感,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具体调治,陈氏又有其法,“初起病时,先看病者元气虚实,次者疮之阴阳险否,然后用药调治,当攻即攻,可补便补,不可因循耽误,以致变态不虞也”。陈氏在《杂忌须知第十四》中即明言:“瓜果、梨柿、菱枣、生冷等类,又能损胃伤脾”。“凡病在于用药调理,而又要杂禁,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脾胃也”。又云“饮食太过必致脾殃”、“饮食须当香燥甘甜??宜少、宜热、宜浓,方无伤滞,又得易化故也”。可知,陈氏调护重视脾胃,且强调饮食要有节有度,不可过饥过饱,更忌生冷难以消化之品,脾胃不受损,后天之本方可得固,饮食精微方可得化,气血得盛,阴阳平衡,体健无病对于善后调养,如患者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饮食减少或无味者,他提出以白术膏、八仙膏、人参膏、地黄膏等方剂以助脾开胃。此外,陈氏反对无依据及原则的忌口,认为此不利于气血恢复,他指出“脓毒一出,胃气便回,病家方欲思食,彼时但喜者,便可与之,以接补脾胃。如所思之物,不与,此为逆其胃气,而反致不能食也。……惟忌者,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之物,以防气血生化乏源,疮疡难愈。

总之,《外科正宗》内治重视脾胃的思想及其临床实践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脾胃观在外科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及预防中的重要性,对中医外科临床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为笔者读书偶得,亦为临证体会,故书此文,冀对临证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实功.外科正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

[2]赵党生,王凤仪.《外科正宗》疮赖脾土思想探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8,3(2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