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基本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5-15
/ 2

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基本技能培训的效果分析

李殿发王卫锋

李殿发王卫锋

(上海市奉贤区头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201409)

【摘要】目的通过本院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基本技能的培训,探讨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基本技能的培训模式。方法参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要求,制作简单、易学的多媒体课件,重点是胸外按压的实际操作;并由本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亲自指导,采取心肺复苏(CPR)基本知识和技能讲课(30min)、模拟实际演练(45min)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进行理论知识问卷和模拟实际操作考核评估。结果培训前后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知识及格率有明显差异(P<0.001﹚,胸外按压实际操作考核存在5方面常见错误,即:按压部位不正确,按压时肘部弯曲、用力不垂直、力量不足、深度不够,按压力量过大过猛,按压放松时手掌离开胸骨定位点,中断按压时间过长。结论心肺复苏之胸外按压基本技能理论知识点易掌握,而实际操作需反复、多次、亲临指导方可达标。为社区居民进行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培训提供经验。

【关键词】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培训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5-0207-02

我国每年因心脏骤停(SCD)而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万人[1],心脏骤停(SCD)发生率约0.036—0.128%,每3个死亡人中有1个心脏骤停(SCD)者,但心脏骤停(SCD)抢救成功率<1%。如果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够有效的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救治,将大大提高心脏骤停(SCD)的抢救成功率,减少院前死亡率。本文通过本院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基本技能的培训,为今后在社区居民中广泛开展心肺复苏基本技能的培训提供经验。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针对头桥卫生院现有的非医务人员(包括司机、门卫、卫生员、护工、保洁、厨师、挂号员、收款员、后勤工人)共计70人。其中男10人,女60人,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52岁;文化程度:大专4人,高中6人,初中25人,小学35人。

1.2方法

1.2、1培训内容:参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10版的要求,制作简单、易学的多媒体课件,重点是胸外按压的实际操作。

1.2.2培训时间和方式:自2012-10至2013-07共计9个月,每月培训2次,每次30-40min;所有培训由本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亲自指导,采取心肺复苏(CPR)知识和技能讲课(30min)、模拟实际演练(45min)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采取集中授课;实际操作采用模拟人进行分批训练,每批10人次,每次45min。

1.2.3培训考核:根据培训内容设计知识问卷,共4道单选题,答对3道及以上者为及格;于培训前后分别对同一试卷进行测试;且对每位参加培训人员进行模拟人胸外按压实际操作考核;考核项点为:按压部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和按压方法4点。

2、结果

2.1培训前后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知识及格率

70名非医务人员培训前只有1人及格,及格率为1.43%;培训后66名及格,及格率为94.29%(表1)。

培训前后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知识及格率比较n(%)P<0.001

2、2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实际操作考核情况:按2010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胸外按压的要求进行模拟人实际操作考核,每人每次按压2min,以按压部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和按压方法4项为考核项点。经综合评估,常见错误为按压部位不正确,按压时肘部弯曲、身体后倾、用力不垂直、力量不足、深度不够,按压力量过大过猛,按压放松时手掌离开胸骨定位点,中断按压时间过长等五方面问题。

3、讨论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公布了心肺复苏(CPR)及心血管急救的新指南[2],成人心肺复苏(CPR)基本技能顺序由A、B、C更改为C、A、B,从而提高了心脏按压的重要性。国内报道[3]心脏骤停后家属现场自救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早发现,及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因此,熟练、准确、有效、及时的胸外按压是救治心脏骤停的关键。

本研究发现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基本技能的培训前后知识考试及格率有明显的差异(P<0.001﹚,培训前只有1名知识考试及格,及格率仅为1.43%,并了解此人曾学过医学和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表明非医务人员心肺复苏基本技能知识的知晓率、普及率低,与文献报道一致[4-6]。非医务人员胸外按压基本技能培训后知识考试及格率有明显的提升可能与其胸外按压所要求的项点少,试题少,题型简单和模拟操作演练中反复提示有关;同时也说明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常见错误如按压部位不正确,按压时肘部弯曲、用力不垂直、力量不足、深度不够,按压力量过大过猛,按压放松时手掌离开胸骨定位点,中断按压时间过长等问题。其可能原因(1)本组中学历较低(初中25人,小学35人)。年龄较大(50岁以上46人,平均年龄:52岁);(2)主观能动性不足,大多数人员认为这是医生的事,与己关系不大,从思想上认识不够,导致行动懈怠。(3)绝大多数人员均为首次参加培训,对模拟人了解不够,致使在操作时出现偏差。(4)按压模拟人时操作人员远离模拟人,使前壁与躯干呈“八”字,导致按压方法错误、按压部位移位、按压深度不够、按压中断时间过长和按压频率过慢。(5)模拟人摆放位置过高,本组中女同志多,按压力度不够致使按压深度不够。

本研究提示,在今后社区居民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培训中要重视心肺复苏基本技能普及性、重要性的宣教,提高全民对心脏骤停及时复苏重要性的认识;模拟人要摆放适当位置,同时加强模拟操作的训练和指导,专业人员要亲自示范,亲临指导,反复纠错,从而提高实战能力。为争取第一时间发现和救治心脏骤停的病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宗浩,钱方毅.我国心肺复苏技术亟需现代化、规范化及法制化-写在《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级发表之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6(4):353-354.

[2]钱方毅,李宗洁.心肺复苏的现代观点,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07(08):696-702.)

[3]田建广,陆峰,解炯,等.心脏骤停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04):292-294.

[4]李雅琴,叶艳巧,张桂兰,等.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城乡区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08,7(11):779-780.

[5]温汉春,朱继金,李其斌.南宁市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宣教及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7):773-774.

[6]杨曼瑾,吴艳梅.社区居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评价.上海医药,2013,34(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