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胡苗苗

胡苗苗(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江西抚州344100)

摘要: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这是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史料教学;学习能力;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12-095-0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不可或缺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它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方面。史料实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应用就是史料教学,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由表及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史料时,要注意紧扣课标,结合教材,从兴趣入手;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合理整合;为教科书概括性的观点提供材料支撑点。

一、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新史料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而史料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再辅之以多媒体手段来体现,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感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历史认知的积极性。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时,我引用了伊藤博文与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所对的一幅对联导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伊藤博文),下联是:“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李鸿章),由此设问:(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又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这幅对联的引用起到了以趣引思的妙用,学生为了寻求答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来。

(二)史料运用可以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如学习“二战”历史时,搜集“战争狂人”希特勒在战场上的有关史料,引导学生讨论希特勒在“二战”中的作用。一些学生认为:没有希特勒就不会有“二战”,希特勒是“战争狂人”,没有他,德国就不会建立纳粹党和法西斯专政,就不会形成欧洲战争发源地,也不会爆发“二战”;一部分学生马上反驳:“二战能否爆发,要从当时历史背景中去考虑——凡尔赛条约引起德国民族复仇心理,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的纵容政策等,不管希特勒是否存在,二战“迟早要爆发。”通过史料使情景再现和课堂辩论,学生统一了认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希特勒“二战”也会爆发。

(三)史料教学更能体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权威”的解释。教学中让学生直接阅读史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二、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引用了大量史料,这些历史文献资料都是从各类史书中精心筛选出来的精华,基本上体现了教材中的各种史学观点。合理运用这些文字史料,有利于教师解决材料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好这部分史料。

(二)精心准备,适当补充部分史料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还需适当补充史料。比如教学九年级(上)第十五课《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时适当补充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教学八年级(上)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时,简要补充日军在中国犯下的又一滔天罪行——旅顺大屠杀的经过,不仅使学生的历史知识更全面,而且能充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精挑细选,把最核心、最有价值、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提取出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展示,学生通过认真阅读,筛选信息,得出结论,使学生不仅习得了知识、培养了情感,还逐步学会了学习。

(三)针对不同史料,精心设问

这是应用史料的关键。不管是课本上的史料,还是补充的史料,教师都应围绕教学要求,精心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的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另外,教师在讲述史料时,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史料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阶级立场。

(四)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史料

例如,讲完辛亥革命后,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是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其独立判断的能力。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说过:史学便是史料学。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特点和优点。史料教学将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也必将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向。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从中自主建构知识,领悟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发展史学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教学应当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标准及教材为依据,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发挥历史教育功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了史料实证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