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屋隧道下穿浅埋冲沟施工技术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1-21
/ 2

林屋隧道下穿浅埋冲沟施工技术探讨

衣千

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广州511431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林屋隧道实际地质情况,对林屋隧道出口冲沟处理全面的分析总结,通过处理地表冲沟,选择开挖方法及支护参数制定详细的隧道穿越浅埋段冲沟方案,提高施工效率,节约经济成本,保障隧道施工安全,以期对类似工程的施工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速公路山岭隧道;冲沟处理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林屋隧道位于清远市清城区高田镇西南侧1400米处,采用左右线小净距分离式双洞形式,双向6车道,公路设计等级: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120Km/h。单洞净宽15.5m,净高5.0m,设计荷载:公路-I级。隧道左线起点桩号:ZK223+802.5,终点桩号:ZK224+678长875.5m;右线起点桩号:YK223+800终点桩号:YK224+680长880m及其他相关配套工程。两洞之间设有人行横洞一处,长度22.5m,横洞建筑限界:净宽2m,净高2.5m。

隧道地表水体主要为山坡面流及进出口两侧的河流水,河流水汇水面积大,洪水期与平水期流量相差极大,且随季节性变化明显。地下水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两侧基岩裂隙水补给;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花岗岩风化及构造裂隙中,富水性较差,水量贫乏,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蒸发及地下径流为主。

林屋隧道隧址属于低山丘陵单元,地形相对高差较大,地势为北高南低,山脉走向呈西北~东南向。山体连绵,冲沟狭窄,谷坡较陡,山区植被发育。隧址区高程为61.66~187.32米,相对高差约125.66米,隧道最大埋深114.58米。隧址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Q4el+dl)、下伏燕山期(γ52(3))侵入花岗岩。见图1:

图2冲沟与隧道相互关系图图3地表加固设计图

2隧道设计方案

本隧道衬砌结构设计遵循新奥法理念,采用柔性支护体系结构的复合式衬砌,即以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架立钢拱架等为初期支护、模筑混凝土为二次衬砌,并在两次衬砌之间铺设防水板+土工布。隧道衬砌类型、断面形式、结构尺寸等方案设计。洞口开挖边仰坡采用锚、喷、网防护:喷C20混凝土10cm,φ8钢筋网片,网片间距25*25cm,Ф22砂浆锚杆长度4.5m,间距1.2*1.2m,梅花型布置。坡顶和洞顶设置M7.5浆砌片石截水沟及排水沟。隧道暗洞开挖采用新奥法原理施工,V级围岩采用CRD施工法,注浆小导管作为超前支护。III级、IV级围岩段均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

3现场施工存在问题

林屋隧道左线出口有一冲沟,冲沟桩号为K224+621~K224+647,距隧道暗洞口(ZK224+668)往小桩号方向约21~47m范围内,该段围岩级别为Ⅴ级,围岩稳定性差,隧道施工易坍塌,侧壁易失稳,冲沟走向为东西向,与隧道纵轴线夹角约45°,隧道最小埋深约1m,其地表为砂质黏性土,并受偏压影响。

4冲沟处理方案

该段原设计初期支护为40m大管棚超前支护,40m外为小导管超前支护;22b工字钢及系统锚杆锚喷复合式初次衬砌,开挖方法为侧壁导坑辅助进洞。采用对冲沟采取地表注浆、反压回填等措施处理。地表处理后方可进行主洞的开挖,主洞开挖施工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确保施工安全。

4.1注浆小导管施工

小导管采用Φ50花钢管,壁厚4mm,管口段150cm钢管不开孔,其余部分按10cm间距交错设置8mm注浆孔,注浆小导管尾部至理论开挖轮廓线距离为50cm小导管长度及加固宽度需根据实际地形适当调整,加固范围为埋深6米范围内,小导管间距按1m×1m梅花形交错布置,注浆材料为水泥浆,水灰比为1:1(重量比),注浆压力为0.5~1.0MPa。注浆段的注浆孔全部注完后,应进行注浆效果检查和评定,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其他工序的施工。

4.2钢筋混凝土施工

注浆小导管地表注浆完成后,施作一层C25钢筋混凝土。C25钢筋混凝土厚度为1.2m,采用Φ16螺纹双层钢筋网,钢筋网间距为20cm×20cm,采用单根绑扎法现场绑扎,钢筋必须顺直、表面无油污及锈蚀、网片现场绑扎牢固、可靠。钢筋网搭接长度不小于30倍钢筋直径,钢筋网保护层厚度为20cm。混凝土施工时,严格按照配合比拌制混凝土,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密实,混凝土终凝2小时后,进行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4.3碎石土回填施工

钢筋混凝土施作完后,采用碎石土进行反压回填,回填高度为3m。按照逐层回填,逐层夯实的方法,严格控制分层厚度,每层厚度不大于0.3m,确保回填后坡面平顺、密实,排水通畅。

回填后进行坡面绿化,恢复自然植被,绿化应尽量与现有地貌保持吻合、协调。

5地表监测

在隧道地表埋设了地表下沉测点。经过观测,隧道地表测点的单次下沉量在规范范围之内,累计下沉数据也较小。

图4拱顶地表下沉时间—位移曲线图

6结语

林屋隧道的出口段落的浅埋冲沟若采用明挖方案,必然会出现高边坡、施工工序转换等问题;对施工安全及进度不利。通过洞外对冲沟采取地表注浆、反压回填,洞内采取大管棚+小导管超前支护、侧壁导坑开挖的措施,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节约经济成本,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