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课前三分钟演讲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课前三分钟演讲之我见

魏春玲

睢宁县魏集中学魏春玲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长期实践中,我把“课前三分钟演讲”这种说话能力的训练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是:整个训练过程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开始时让学生站在座位上讲,然后到台上讲。刚开始学生演讲内容为“每天一句话新闻”“我喜欢的一句名言”等,后来发展到学生自由演讲身边所见所闻所感,可以反映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也可以社会反映生活等。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一、它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在前面,面对全班同学侃侃而谈。开始时,尽管给了学生五天的准备时间,但有的学生演讲时仍紧张得不敢正视同学,声音小又不清楚,结结巴巴,甚至打颤、发抖。于是,我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达标”感,都相信自己在进步,慢慢地克服“想说的不敢说,敢说的却又不能说,能说的却又不会说”的毛病。以前结巴的现象也没了,胆子也大起来了,话语也流利了许多。接下来,学生们已不再紧张,不再胆怯,他们不但积极参加演讲,做到吐字清晰,感情饱满,仪表大方得体,而且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人人争当课堂的主人,争先恐后,抢着发言,课堂气氛热烈活跃,使语文教学充盈着丰富多彩的内涵。

二、锻炼了学生听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由于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一种集体活动,演讲者、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是主角。为了准备演讲,学生要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进行认真地思考。通过课前三分钟演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一个同学演讲完之后,其他人针对问题争先恐后,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回答,口若悬河,头头是道,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怕说错,爱面子,而是有什么就讲什么,有疑必问,有话必讲,说话趋于条理,不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杜绝了信马由缰式的放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

三、培养了读的能力,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之初,学生们的演讲内容多是背诵古诗词、精彩片段、推荐名言警句等。为了使自己的演讲内容精彩独特,吸引人,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演讲者往往要从图书、报刊、电影、电视、网络以及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中搜集信息和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经过仔细地筛选、摘录,确定内容。这本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特别是靠后面演讲的学生,他们提前很长时间就准备了,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的材料,突然有一天哪一个学生讲了,他们又得重新准备。一个学期下来,几个循环,学生积累的材料比原来作的摘抄还要多。学生普遍感到,演讲开阔了自己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激发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拓宽了文章写作思路

为了演讲,有好些同学养成了作摘抄、写随笔、诵美文的好习惯。学生在准备演讲的过程中,都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组织好语言,理清思路,构思成文,最后修改成稿。光是一篇稿子就得写上好几遍,写好后,学生还得声情并茂的背下来。这一条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克服了学生眼高手低的毛病。因而说的过程,也是写的过程。学生阅读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了大量的语言储备,又怎么能建造不好语言能力的大厦呢!

五、培养了学生完善的人格,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是极具魅力的人文学科,语文的特点决定了演讲训练必须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阅读大量的健康有益的优秀文学作品,能起到净化思想、陶冶情操、感化心灵、改善情感的教育作用,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并在情感体验的潜移默化中促进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同时,这三分钟辐射面广,促进了学生与社会的同步发展,他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痴,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关心国家大事,聚焦国际热点。玉树汶川地震、吉尔吉斯内乱、上海世博会等等。这对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