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创设情境让课堂真实有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1

合理创设情境让课堂真实有效

刘歆

溧阳市天目湖实验学校刘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对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方面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微格还原知识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

一、情境创设要引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战性。那么情境创设同样不能改变当前学生怕学数学的现状。这种吸引力,不只在于形式的新颖,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外在手段所引起的兴趣,要深化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这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直接的内驱力。

例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今年12岁,但他只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生日对每个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但出现12岁只过了3个生日的现象却是极其罕见的。学生一下子被问住了,感到非常好奇,急于追根究底,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样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启动了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索知识的活动中。

二、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根植于生活。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创设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选择教学资源,把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由此产生好学、乐学的动力。

三、情境创设要具有挑战性,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时,便产生了新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用的过程。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自己提出,应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短路”,造成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新知形成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创设了情境就是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我们要看所创设的情境是否为教学目标服务,有没有真正把握数学的本质。如果一个情境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只是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形式化”和“轰动效应”,那么这种情境在教学中是毫无意义的,也就成了课堂的装饰与摆设。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摆脱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形式”和“包装”,努力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发挥情境的最大功效,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当学生认识了元角分之后,我创设了这样一个买卖情境:

出示标价分别为2元、12元和30元的削笔器

师:你要买削笔器吗?如果想买的话,你要哪一种?说说理由。

生1:我买30元的,俗话说“一分价钱一份货”,贵的质量好。

生2:我买12元的,我钱不够。

生3:我也买30元的,因为它很漂亮。

生4:我买2元的,因为它小巧,可以放在文具盒里。

生5:我不买,我已经有了。

……

师:看来买东西也有很多学问,我们要学会合理用钱。

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对人民币的认识,而且让学生经历了“是否物有所值”和“需不需要”及“买哪一件”的思考与抉择。在关注数学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力求体现“数学味”,更注重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渗透。

总之,创设情境是为了引出问题,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们绝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把握数学的实质,努力创设具有“数学味”的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从而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