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丁莹

(无锡育才中学,江苏省无锡市214000)

摘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心理学的应用空间越来越大,通过在中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学,基于学生心理开展创新教育,对于提升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提升现代中学教学综合效果。

关键词:心理学;中学教学;教育创新;教育模型

作为一种现代教学工具,心理学对于中学教学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通过掌握学生心理,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到教学体系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知能力,实现高效教育目标。

一、心理学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空间

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法,心理学伴随着现代心理研究而产生,应用在教育中,是一种体系性的教学方法。在利用心理学开展中学教学过程中,既要结合现代学生特点,同时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与路径[1]。对于中学教育来说,知识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和逻辑性,应用心理学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对于知识节点有更加清晰的掌握,进而提升对整个教学流程的高效把握。在教学实践中,中学教育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引入高效、科学、学生感兴趣的现代教育模式,是中学教师的重要课题。心理学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方式,有着极强的启示和教育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助力学生加深思想认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中学教育在心理学应用上的缺失

(一)教学模式固化

对于中学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并使用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因此我们要既要遵循其固有的原则又要进行合理的创新。换言之,课堂上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操作,并让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但多数教师的课堂存在教学模式固化的问题,体现为教学内容的不丰富,教学方法的单一,课堂效果不明显[2]。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多数教师都存在心理学概念不清的问题,对于教学缺乏系统性总结,教学反思不到位。中学课程的有效展开是在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的兼顾教学的合理性与目的性,为了尽可能的规范教学的过程,我们常常采用导入讲解,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主能动性的有效发挥,因此有些课程会体现出一种机械呆板的状态,让学生难以发挥自身的作用,降低了教学的标准,忽视了心理学的效能。

(二)教学思维的局限性

对于多数中学教师而言,教学的外在形式是基于其内在思维逻辑之上的,因此,良好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能够切实有效提高学生能力的思维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学科教学当中,发挥自身的思考力和思维力,在教学实际的基础上,构建属于本学科的教学思维框架,但是就目前而言,教师只是因书本而教学,并没有考虑到更深一层次的心理学教学提升,这就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与水平。课堂的氛围是教学成果的直观体现。课堂氛围好,课堂氛围高涨,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高涨,也就是学生对于教师课程设计的能动反应力强。教师在备课之初,都会有意识的去设计互动的过程,使得课堂的氛围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良好的讲解与接受的过程之中,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们在教学之中,难以有效的把控课堂的节奏与氛围,再加上许多教师的心理学机制缺失,促使这种问题的恶化。

三、心理学对中学教学的推动与关联

(一)增强学生学习发展的自主性

在常规的中学教学当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以教师的标准、教师的讲授来衡量课程的质量和达成的高度,这对于教学现实的衡量,是一种有失偏颇的表现。心理学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致力于对学习内容的钻研与自身能力的提升,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强化中学教学的生成性,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快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与能力[3]。

(二)促进学生系统思维的构成

在杂芜的知识体系当中,我们很难有效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在较短时间内需要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于不同阶段与层次知识的掌握,我们可以在中学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总结与反思能力,从而形成自身的对于学科知识的认识,体系让思维能够有效的促发学生的顿悟。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梳理所学的知识,并能将思维按照导图的形式进行排布,让心理学精髓与中学教育结合起来。

(三)提高中学教学的互动性

良性的中学课堂环境应是教师与学生达成和谐互动的一种学习状态,教师能够按部就班的将知识传授于学生,并在必要的环节进行有效的拓展,而学生则是在教师的传授过程当中有意识的进行思索和回答。心理学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激发二者的互动,让课堂呈现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措施,真正做到将课堂本身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高效的驾驭课堂,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自己的劣势,通过学习补充不足,提高自身的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

(四)实现中学教学的生动性

对于中学课堂教学与发展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活力。一堂生动的课程,必然能够接受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思考之中。心理学的应用,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并能够在这种乐趣的驱使下,有意识的进入深层次的思索,进一步释放学生的活力,让课堂教学呈现更加突出、更加新颖的发展形式。

四、在中学教学中融入心理学的路径

(一)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对于中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心理需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中学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这种心理变化,而要根据外部的心理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模式与路径,创新教育理念,通过多种方式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实践中,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调整教育理念,通过整合教育元素,提升中学教学的综合心理效果。现代经济及科技的变化,不仅仅带来的是外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结构上的变化,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挑战比较大,既要遵循基本的教育规律,同时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理念与模式,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心理与把握的综合层次。

(二)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在进行中学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中学教学中,要想提升心理学运用的综合效果,要遵循学生的心理感知能力,以中学生需求的变化为导向,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中心,提升中学教学的效果,在尊重需求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提高中学教学综合效果,进而反推工作开展,助力中学教学不断提档升级。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中学生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局面,如何进行统筹协调,通过心理元素的整合,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教育工作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思路,调整自己的站位,用更清晰的眼光发现中学生需求,进而推动工作不断向前开展。

(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

合作探究学习的益处对于教学来说,我们有目共睹,也是利用心理学开展教育的重要模式,但是有些教师在利用合作学习的时候,却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作教学的作用与意义。在此我们就不得不重点分析一下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首先就是合作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其次是教师在安排合作内容时没有做到合理有效,三是教师在指导学习合作过程当中,没有发挥自身的指导意义,让自己脱离于合作教学之外,这样就会造成合作学习的难以达成。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需要在合作中继续做好合理科学的部署,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得获得更多的知识,满足学生合作互动的心理需求。

(四)丰富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品质

中学教学环节作为课程的流程部署,关系着学科教学的有序进行,因此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上,要充分结合学生心理特点,运用心理学规律,既要考虑其基础性,又要考虑其科学性,也就是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的放矢,根据学生需要突破的重点难点进行教学的合理规划,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制定之初,就要对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而让中学教学环节变得更加科学有效,能够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更好的丰富中学教学环节,我们可以在研究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教学思维与教学方式来充盈本学科的教学环节,进一步提高中学课堂教学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吴婷.怎么应用好心理学帮助中学教学[J].读书文摘,2016(14):332-332.

[2]胡卫平,王新.中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J].学科教育,2001,(3):14-18,22.

[3]谭飞.积极心理学在中学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探索[J].求知导刊,2018(1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