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糖尿病足危险因素分析

王刚

王刚(甘肃省泾川县人民医院甘肃泾川744300)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41-01【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尿病足63例(DF组),非糖尿病足100例(NDF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筛选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体质指数(BMI)、纤维蛋白原(FI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水平以及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IB、SBP、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2型糖尿病发生糖尿病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严格长期控制血糖及调节血压、血脂、FIB的失衡,积极治疗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能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足;糖尿病;危险因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4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T2DM患者163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非糖尿病足患者100例(NDF组),男64例,女36例;平均年龄(62.6±10.3)岁;糖尿病足患者63例(DF组),男39例,女24例;平均年龄(67.6±11.9)岁。1.2方法回顾性分析163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有无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1.3观察指标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BMI、血压;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血纤维蛋白原(FIB)、血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24h尿微量清蛋白(MA)、血空腹胰岛素(FINS)及C肽;根据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诊断标准,评价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DPN)、外周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AS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肾病(DN)、缺血性心脏病(IHD)及脑血管病。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近似正态分布的用(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表示,两者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结果2.1两组患者各指标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FIB、UA、HDL.C、TG、MA、FINS及C肽、HbA1c、SB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患者慢性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DPN、ASO、DN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R、高血压、IHD、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糖尿病足发病的危险因素以糖尿病足为应变量,观察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IB、SBP、ASO、DR进入回归模型(P<0.05);而性别、病程、BMI、UA、HDL.C、LDL.C、TG、TC、MA、C肽、FINS、HbA1c、DBP、FBG、2hPG、年龄、DPN、高血压、IHD、DN、脑血管病均未进入回归模型(P>0.05)。3.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足患者年龄较非糖尿病足患者偏大,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生理性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及随着年龄增加糖尿病各种慢性并发症如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有关。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与糖尿病足的发病OR=1.023,95%C1(0.961,1.089)]无关。可见年龄不是糖尿病足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DF组与NDF组平均病程无差异,可见病程的长短与糖尿病足的发生无关。糖尿病足的发病与性别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生与性别有一定的关系。本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足患者63例,其中男39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1.62∶1,可能因为糖尿病足病变主要侵及肢体大小血管,而雌激素有保护血管的作用,所以女性发病少于男性。也有研究认为糖尿病足的发病与吸烟、生活压力大和社会角色有关。糖尿病足与血糖、血脂、血压控制情况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DF组的TG、HbA1c、SBP较NDF组高,HDL.C相对低,而两组的LDL.C、TC、DBP、FBG、2hPG水平无差异。可见,糖尿病足与血糖的长期控制情况相关,因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尿病性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变窄而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代谢障碍,皮肤组织供血不足,肢端发生溃疡坏死;血糖长期控制不佳,造成高凝状态,血黏度增加可影响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还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多,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速动脉粥样硬化。DF组HDL.C比NDF组显著下降,考虑可能与低HDL.C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有关,HDL.C保护性作用再次得到证实。本研究结果显示,SBP是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OR=1.059,95%CI(1.009,1.112)],考虑可能与血压(尤其是SBP)的升高可导致内皮依赖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引起动脉硬化,促进糖尿病足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可见控制血压,尤其是SBP,改善代谢紊乱,积极控制血糖,全面合理调脂治疗对于糖尿病足的防治十分重要。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神经病变、血管病变、代谢紊乱,感染等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DF组DPN、ASP和DN的发生率比NDF组高,并且多因素分析显示DPN、DR、ASO、IHD、脑血管病、DN的相对危险度增加(OR>1),糖尿病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神经改变和感染共同构成糖尿病足的病理生理改变。长期下肢血管病变使血管硬化狭窄,影响血供,长期神经病变可使足部皮肤感觉减退或丧失,压力感觉域值上升,足底压力承受部位改变,肢体对外界不适刺激的反应减弱,这种情况下患者足部易受到物理因素损伤,如创伤、磨损、烫伤以及视力不好自剪趾甲而受伤,尤其是穿鞋或足趾畸形等造成糖尿病足的发生。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的预防重在保持血糖的长期控制,同时调节血压、血脂、FIB代谢指标的失衡,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在长期的病程中注意定期复查,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

参考文献[1]李莎,吕丽芳,钟晓卫.糖尿病足相关危险因素十年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23)[2]颜骅,高雷,钱伟峰,邹晓鸿,盛颂颂,吴俊楠.糖尿病患者早期社区干预预防糖尿病足发生的效果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2010(23)[3]吴护群,陈戈,卢汶.糖尿病足的基础知识教育及防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