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规范化疼痛管理在上腹部术后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1

评价规范化疼痛管理在上腹部术后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康伟

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胃肠外科7病室410000

摘要:目的评价规范化疼痛管理在上腹部术后患者临床应用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术后前3d内每8h评估一次患者术后疼痛评分,之后每天评估一次,并将患者疼痛评分记录到护理单或体温单上。结果观察组患者镇痛认知程度、术后3d疼痛控制效果、术后生理功能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5d疼痛控制效果,观察组略优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基本持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规范化疼痛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镇痛认知度,极大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生理功能恢复。

关键词:疼痛管理;上腹部手术;镇痛效果;疼痛;生理功能指标

我院将规范化疼痛管理应用到上腹部术后患者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回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术后疼痛干预)和观察组(规范化疼痛管理)各7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患病情况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标准:①初次手术;②18-65岁;③进行过疼痛教育并且能熟练运用NRS(数字评分法)对自身疼痛情况评价;④无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⑤无其他慢性疼痛史。

1.2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疼痛管理[1]:向患者讲解术前术后疼痛防治发放疼痛教育手册,解答患者提问,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监控疼痛情况汇报医生。

观察组施行规范化疼痛管理[2]:①建立规范化疼痛管理小组,评价对患者疼痛干预效果,保证疼痛管理质量;②加强医护人员有关疼痛护理知识的培训,施行实施考核制,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疼痛知识比赛,促进医护人员强化疼痛专科知识学习;③术前2d一对一疼痛教育,术前再次提醒疼痛关键注意点,让患者做好术后疼痛防治准备;④疼痛评估、记录,NRS评价术后疼痛。术后3d按Q8h记录患者疼痛评分,详细记录到护理记录单;⑤术后疼痛干预:1)非药物干预,患者术后清醒、体征平稳时帮其调整适当体位,减少腹部受压;减少导管牵拉疼痛确定固定;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定期巡房心理干预,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感;2)预见性疼痛护理,患者咳痰、深呼吸,护士换药、转换体位等操作需注意提前做好镇痛预防(提前30分钟),将其情况准确汇报给医生;3)药物PCIA(静脉自控镇痛),特殊情况加强痛定,患者完全清醒后启动PCIA,教会其自控给药(每次2-3ml,时间控制在20分),每小时PCIA剂量2-3ml,48-72h后再次给药。密切关注患者PCIA情况,及时评估患者疼痛,NRS评分≧4分时,遵医嘱用强痛定,使NRS评分<4分。

1.3观察指标

以问卷形式(术后疼痛评价量表)对患者镇痛评价。评价标准[3]:无痛:0分;轻度:1-3分,中度:4-6分,重度:7-9分,剧烈:10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睡眠情况(72h内)及康复情况。评价指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

1.4统计学分析

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计量资料行X2/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情况见表1。术后72h睡眠情况见表2。以出院时为准,康复情况见表3。

3讨论

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后,患者疼痛得到缓解,术后并发症减少,恢复情况较好。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的患者术后3d疼痛明显低于常规疼痛护理患者(P<0.05),而术后5d及出院时,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规范化疼痛管理对于术后前3d镇痛效果最为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随着患者逐渐好转两种疼痛管理方式镇痛效果差距逐渐缩小。从表2可以看出术后72h除第3天外,患者其他时间睡眠质量良好,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PCIA镇痛效果良好,规范化疼痛管理有效。表3患者出院时统计数据显示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模式患者康复情况更好,并发症较少,观察组出现并发症概率仅为2.01%。

综上,规范化疼痛管理有效提升患者镇痛认知度,缓解术后疼痛,提高生理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王静,唐小丽,顾琼,等.规范化疼痛管理在上腹部术后患者应用中的效果评价[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4,27(5):239-242.

[2]王晓庆.规范化疼痛教育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自我管理行为的干预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仇蓉,周娟,张林玉,等.疼痛管理在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的作用及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1):994-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