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的合理选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64层螺旋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的合理选择

黄春榆

黄春榆(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放射科516001)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智能跟踪技术在选择不同感兴趣区(ROI)的位置时肺动脉CT成像中图像的质量。方法46例怀疑肺栓塞而接受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均分成A、B两组各23例。其中A组智能触发点ROI为肺动脉干,阈值60HU,对比剂总量为40~50ml;B组ROI为上腔静脉,阈值60HU,对比剂总量25~35ml。采用双盲法对两组所得CTPA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除了1例严重右心功能不良导致肺动脉图像较差外,其余的图像,肺动脉强化明显,肺静脉不强化或少量强化,主动脉不强化,图像满意。而A组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都强化,图像质量较差。结论以上腔静脉为监测点,能减少对比剂的用量,可获得理想的肺动脉CTA图像。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肺动脉肺栓塞智能跟踪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0-0021-02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高灵敏度、血管图像直观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青眯。对于CTA扫描来说,确定理想的延迟时间尤为重要。Silverman等人[1]研究发现,影响延迟时间的因素很多,每个个体都有所不同。确定延时时间有几种方法,一般认为,智能触发是解决CTA扫描延迟时间的最佳手段。本文选择不同触发位置,意在探索最佳扫描程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肺动脉CTA图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来我院进行肺动脉CTA检查的患者46例,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均分成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在肺动脉干和上腔静脉进行智能追踪触发扫描。

1.2仪器与方法

使用GELightSpeedVCT,双筒机械高压注射器患者仰卧于扫描床,脚先进,双手上举,扫描范围从肺尖至膈顶。扫描参数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探测器准值宽度64×0.625mm。层厚0.625mm,螺距1.375:l,转速0.4秒/圈。FOV40cm,矩阵512×512。右侧肘静脉穿刺注药,对比剂为典比乐(370mgl/m1),注药后2s采用智能跟踪技术。A组:监测位置为肺动脉干,监测阈值为60HU,对比剂用量为40~50m,流率4.0ml/s、追加生理盐水20ml。B组:监测位置为上腔静脉,监测阈值为60HU,对比剂总量25~35ml,追加30ml生理盐水。两组都是触发后延迟6s开始增强扫描

1.3图像后处理

所有患者图像都采用standard重建算法,重建层厚0.625mm,层间距0.625mm,传至AW4.4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别采用VR容积再现重建,MPR多平面重建和MIP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处理。

1.4评价图像

根据横断位及重建图像评价2组病例的肺动脉血管的显示程度并进行评分,评价标准:1级,肺动脉增强不明显;2级,肺动脉段及亚段增强程度较差,伴行肺静脉增强较好;3级肺动脉段及亚段与伴行肺静脉同样增强;4级,肺动脉段及亚段增强明显,伴行肺静脉略有增强;5级,肺动脉段及亚段增强,伴行肺静脉未见增强。[4]图像由2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师根据以上标准评价图像质量并评分,综合2名医生的评价计算出在不同位置触发扫描的各等级图像数。同时由一位技师测量肺动脉、肺静脉和主动脉强化CT值。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经SPSSV13.0统计软件处理,主观评价采用两组样本等级资料和检验、客观测量采用t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名医生以双盲法对照读片,评价图像质量,均认为B组获得的图像效果较佳,后处理简单,肺动脉血管分支清晰。在B组23例疑似肺栓塞患者,1例因严重右心功能不良导致肺动脉图像较差外,其余均得到满意图像。两组肺动脉、肺静脉、主动脉强化CT值在2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在肺动脉主干和上腔静脉下触发扫描的图像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图2ROI位于肺动脉干触发的图像,其MIP冠状位图像,肺动脉、静脉都显影,肺静脉显影对肺动脉有比较大的干扰。

3讨论

急性肺动脉栓塞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未经治疗的肺动脉栓塞病死率高达25%~30%,而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后可使死亡率下降至2%~8%[2-3]。延迟时间和监测选取位置的不同,可直接影响肺动脉图像质量及各级肺动脉的显出,掌握良好的扫描时机,使用低剂量对比剂同样可以使肺动脉CTA达到理想效果。本研究跟踪上腔静脉的方法,不但检查过程简单易行,减少对比剂用量,降低上腔静脉对比剂的伪影,而且峰值时间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肺动脉CTA的图像质量。优质肺动脉CTA图像要求检查的患者肺动脉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其他血管对它产生伪影干扰,即肺动脉明显增强,肺静脉增强不明显或低增强,主动脉内无增强(图1),以利于区分肺动脉与肺静脉,提高肺栓塞诊断的敏感度。

本次研究的重点是触发点位置的设定。肺循环较快,从肺动脉到肺静脉的循环时间仅为2~3s,可利用的增强时间窗非常窄。如要肺动脉强化达到峰值时采集数据且要尽量减少肺静脉强化的影响,不能将触发点的ROI置于常规的肺动脉干上。本研究将触发点放在先于肺动脉干显影的上腔静脉平面。上腔静脉达到阈值后,对比剂从上腔静脉流到肺动脉且达到峰值的时间正好与触发后机器启动增强扫描所需要的延迟时间(机架行床时间)一致(严重心功能不良者除外),这样开始扫描点的时间正好是肺动脉峰值点开始的时间,既能在肺动脉峰值期间采集数据,又减少了肺静脉显影的干扰,并可减少对比剂总量。但是,对于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对比剂从上腔静脉到肺动脉的时间要长于触发后机器启动增强扫描所需要的延迟时间,会使扫描落在峰值之前。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预实验时间-密度曲线(PTDC)技术。

总的来说,选择上腔静脉作为监测点的肺动脉CTA检查,操作简单,减少扫描所用对比剂量,而且图像质量远远好于选择肺动脉干作为监测点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ilvermanPM,RobertsS,TefftMC,eta1.HelicalCToftheliver:clinicalapplicationofanautomatedcomputertechniqueSmartPrep,forobtainingimageswithoptimalcontrastenhanceme[J].AJR,1995,165(1):73.

[2]AndersonFA,WheelerB,GoldbergRJ,etal.Apopulationbasedperspectiveofthehospitalincidenceandcasefatalityratesofdeepveinthrombosisisandpulmonaryembolism:TheWorcesterDVTstudy.ArchInternMed,1991,151:933.

[3]RemyJardinM,MastoraI,RemyJ.PulmonaryembolusimagingwithmultisliceCT.RadiolClinNorthAm,2003,41:507.

[4]刘建新,刘剑,王霄英,等.对比剂智能跟踪与预试验肺动脉MSCT成像的对比研究.放射学实践,2008,23(12):1380-1382.

[5]刘建新,孙红霞,唐光建,等.多层螺旋CT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7):1012-1014.

[6]周运锋,史河水,吴爱兰,等.选择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触发点位置及后处理技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8):1561-1564.

[7]付传明,陈文,龚晓红,等.MSCTA诊断肺栓塞扫描延迟方法的探讨.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9,6(4):32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