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常用置管方法的评价

/ 1

肠内营养常用置管方法的评价

宫照燕林燕敏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肠内营养常用置管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需要肠内营养供给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其实施经皮内镜胃造口置管手术、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供应情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并发症发生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手术的疗效优于经皮内镜胃造口置管手术的疗效。

【关键词】肠内营养;置管方法;评价

前言:在临床治疗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失去正常进食功能的重病患者[1]。为了满足患者的正常营养需求,医院通常会利用肠内营养供应、肠外营养供应两种不同的途径,对患者进行治疗[2]。肠内营养供应置管方法的种类相对较多,为了精确判断不同置管方法的疗效,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需要肠内营养供给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方法与经皮内镜胃造口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随机抽取我院于2015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需要肠内营养供给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其中,对照组患者共计30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该组别患者的年龄范围在22-42岁之间,平均年龄(32.2±2.7)岁。

观察组患者共计3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8例。该组别患者的年龄范围处于29-5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5±2.9)岁。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这两个维度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内镜引导置管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应用经皮内镜胃造口置管方法,将内镜置入患者的胃腔中,充分充气之后,找到内镜于患者胃壁上照射出的最亮点,对其进行标记。以该标记点为参照,利用内镜将造口管固定在患者的胃部。

1.2.2胃造口置管方法

为观察组患者应用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方法,在内镜辅助下,将尺寸参数适宜的导丝置入患者的空肠中,以此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置管手术的成功率,评分项包含成功与不成功两种。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营养摄入情况。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包含食物误吸、食物反流以及肺炎三种。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采用SPSS20.0对应用不同置管方法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论

2.1置管手术成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实施置管手术的成功率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实施置管手术的成功率情况

由表3可知,对照组患者术后食物误吸的发生率为13.33%、食物反流的发生率为10.00%、肺炎的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患者术后食物误吸的发生率为3.33%、食物反流的发生率为0、肺炎的发生率为3.33%。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状况及并发症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置管是临床中解决无法自主进食重病患者营养摄入问题的常用途径[3]。目前我国临床中常用的置管方法主要包含经皮影像下空肠造口置管、液囊空肠导管置管、徒手置鼻胃管、经皮影像下胃造口术等多种方法[4]-[5]。为了更加精确地评估空肠置管方法与胃置管方法的应用效果,本文随机选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匀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为对照组提供经皮内镜胃造口置管手术、为观察组提供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手术。治疗结果显示,经皮内镜胃造口置管手术在手术成功率、患者成功独立摄入营养这两方面的效果略优于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手术,但这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手术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皮内镜胃造口置管手术患者,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临床治疗应该为重症患者提供经空肠供应营养的方式,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论:经皮内镜空肠造口置管手术用于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先进,陈伟焘,林新峰.肠内营养常用置管方法的评价[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3,04:241-244.

[2]王玉.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安徽医科大学,2013.

[3]王悦.1.不同途径肠内营养对大鼠胃肠动力激素和胃肠粘膜的影响2.NRS-2002和MNA评价外科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的初步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4]李松桃.机械通气患者行肠内营养与胃内营养对患者并发症、营养及预后的影响-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2.

[5]焦宪法,牛杏果,张科,王明强,李伟丽,郭宇红,王小雯.早期和晚期肠内营养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0: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