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德育为先

汪海洋

四川省阆中市白塔小学校汪海洋

摘要:通过使用“课程化德育活动”的对策改进国内小学德育活动建设缺少条理性、目的性、总体性的现状,包括关于德育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德育活动课程内容的整体架构;德育活动课程的评价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课程化、德育活动、课程内容架构、现状。

作为道德教育的有效介质的活动,能够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意志力和丰富情感、促使儿童成长、发展。在目前这个多彩多样的社会世界下担任学校管理者之一,更应该持续提升德育活动的感染能力和魅力,从而使得德育工作更加有条理性、目的性、总体性。

德育课程化的定义就是在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的以及课程改革的目的综合基础之上,建设三个级别的德育课程与评价制度。通过转化德育活动为学校课程并对课程总体设计,使得课程更有目的性,更有条理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儿童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爱国情感。通过设立创新争优、学习标兵、优秀少先队员等,增强国旗班升旗仪式庄严感,加强爱国教育培养爱国情怀,让儿童学生切身体会到升旗时国旗的神圣与庄严。

一.国内现状:单纯为了应付工作而举办活动,德育效果低下

当今国内小学德育中的活动虽然主题明确但仍然有德育活动不够具体化,现实化,而过多出现形式化的活动,产生填鸭式效果,并没有真正发挥到德育活动正激励效应。

1.填鸭式现象。指注入式教学法,用以比喻只机械地对学生或学员灌输知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升旗活动,只教导幼儿们要站立敬礼,只告知幼儿做动作却没要让幼儿们领会国旗的由来,升旗的庄严,油然而生的爱国情怀。

2.无用功现象。学校组织学生郊游,野炊,春秋游等,为他们集体普及爱护大自然与保护环境知识,但往往学生关注点在于可以不用上课,不用写功课,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而忽略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没有真真实实的体会大自然。

二.方法对策:通过课程化德育活动发挥活动正效益

国内当今这种德育活动所产生的效果抵不上消耗的物资状况,迫使教育管理者的我们思考,如何发现德育活动工作的突破口?如何确立找到德育活动的中心点?

伴随教育课程的改革推进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有提到,校长需要很好的领导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能力。作为教学文化的课程是学校品牌建设的介质,更是学校教育成绩的彰显,教育目标落实的体现。所以德育课程化势在必行。

三.校园实践:“德育活动课程化”将课外德育活动融合到校园

将德育活动与校园课程融合在一起,坚持校园课程目标为最终目的,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去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让德育活动不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真真正正的实现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德育活动课程的总体设计

对德育活动课程进行分析和总体设计,确立课程建设的重要思路。

1.建立与教学理念相匹配的德育活动课程理念

作为学校立足之本的课程,不仅是学校特色与成就的彰显,更是办学理念的“落地生根”,学校文化的源泉。因此德育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融合需办学理念的引导。

2.融合德育课程目的和校园课程目的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重点内容,学校本意在于培养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得到成长。所以德育课程目的需要和学校课程目的相匹配相融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德育活动课程的目的性,条理性。

3.融合德育活动课程特点和学校特点

通过德育活动这一介质,课程为基础,探索并开创当地特色课程,养成特色文化课程,让儿童学生快乐学习,积极进取。

(二)总体设计德育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1.探索让儿童学生养成习惯的课程

在小学德育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习惯养成性教育,通过培养儿童学生的习惯,让学生奠定未来生活的基础。

2.探索社会实践德育课程

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德育活动真实化、具体化、现实化,也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起到德育工作真实效果。

3.探索校园特色文化节日

通过创办学校特色的文化节日,让学校节日文化课程与众不同,以此增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是读书节,英语节,朗诵节,儿童节,科技节,感恩节等特色节日,让学生深深切切真实地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从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参与度。

4.探索家庭学校的合伙课程

需要我们去挖掘可利用资源,建设完备的家庭校园互联网,齐心合力。[3]各个家长从事各个不同的职业,拥有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知识优势,探索家庭校园的合作课程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教育途径与方式,更能创建学生家长家庭教育与学校课程教育相融合的平台,最大化发挥孩子的启蒙老师作用,发挥优秀学生家长的示范引导作用。

(三)建设德育活动课程评价制度

1.建立以“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准则的教育活动课程评价,在活动中把学生参加的笔记和照片作为成长记录。并从学生在活动中各项方面得表现来进行评价指标,力求综合性的评价,从而提高教育活动课程的公正性。

2.将教师实施教育课程活动的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从教师的各个方面能力来就行评价,建立一个以教师自评为主的体系,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优考核相联系。

只有建立具有稳定性的德育活动化课程,才能确保该活动的延展性发展,才能够使得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屈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与专业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8.

[2]李天舒.德育课程化浅析[J].辽宁教育,2019(16).

[3]楚红丽.校长如何营造育人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