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

/ 1

心脏介入手术后发生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

廖倩

亚洲心脏病医院430022

关键词:冠心病冠脉介入治疗迷走神经反射护理

随着介入诊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在冠心病,风心病,先心病及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中,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但介入治疗中存在一些并发症,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就是其中较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如发现处理不及时,可产生严重后果,甚至导致病人的死亡。2015年07月我科共进行心脏介入治疗106例,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脉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等,其中发生迷走神经反射15例。现对我科心脏介入治疗并发迷走神经反射的15例进行相关因素分析,并就临床护理对策作一介绍。

1、临床资料

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38~72岁。术中发生3例,术后8例,术后延迟发生4例。观察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头晕、面色苍白、烦躁、脉搏微弱、血压下降(90/60mmHg,1mmHg=0.1333kPa),有时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休克。一经发现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吸氧,同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所致窒息,并给予相关药物处理。经治疗和护理后,患者颜面潮红、生命体征完全恢复正常。

2、相关因素分析

2.1精神紧张

本组有5例由于患者紧张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患者过度紧张导致睡眠差、心率加快,加重患者心肌的缺血缺氧,引起前列腺素或缓激肽释放,这些物质刺激心肺感受器,从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

2.2低血容量

本组3例由于禁食禁饮时间过长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血管加压素,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迷走神经反射[1]。

2.3术后拔管

临床表现为拔管时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同时伴大汗、心慌等症状。拔管时股动脉收缩,其内皮对鞘管牵拉刺激敏感,而血管内皮上分布丰富的迷走神经末梢,继而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导致迷走反射的发生。本组有6例因患者疼痛忍受性差,导致迷走反射的出现[2]。

2.4空腔脏器压力改变

空腔脏器压力突然改变可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如术后饮食不当造成胃肠道扩张与回缩;尿潴留及导尿一次放尿过多(800ml),这种膀胱过度充盈和回缩,刺激膀胱压力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本组病例有1例。

2.5股动脉受压

股动脉血肿形成及绷带包扎过紧均可压迫股动脉导致血管牵拉,引起迷走反射。

3、护理体会

3.1术前护理

(1)重视心理护理,调整精神状态。患者术前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负性心理,护士要找到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术前做好手术宣教,如介绍手术过程、术中配合及术后注意事项。同时请做过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必要时手术前晚可给予安定2.5~5mg口服。(2)控制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一般以禁食4h,禁饮3h为宜。术后及时进食,饮食应予以易消化流质,少量多餐。进食少者适当补液,避免血容量不足、低血糖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3)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尿,避免术后制动体位后出现的排尿困难。也可给予热敷、听流水声、按摩等诱导排尿。

3.2术中护理

(1)连接好心电监护及电生理专用线,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术者并及时处理。(2)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补液要充足,避免血容量不足引起的迷走神经反射。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要齐全。(3)拔除鞘管的护理:术者操作应熟练,避免粗暴,拔管前鞘管周围应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拔管的同时也可与患者交谈,询问有无不适,以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疼痛或紧张感;对有缓律和血压偏低者,可在拔管前给予多巴胺和阿托品。压迫止血应用食指和中指压迫,减少压迫面积,用力要适中,防止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或形成血肿。

3.3术后护理

(1)术后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护,如出现心率、血压的改变,应及时处理。(2)穿刺点用沙袋压迫6h,术侧肢体制动12~16h,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足背动脉搏动以及穿刺肢体的温度与颜色等,如有改变应立即通知医生。(3)适当补充液体,鼓励患者进流食和多饮水,以免发生液体量不足,并有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总结:心脏介入手术术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射是相对比较危险的术后并发症,其防止的关键在于对患者进行术前全面教育,让患者对于心脏介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会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使患者主动配合手术顺利进行,在术后需要注意饮食,避免尿潴留的发生,从而全面降低患者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率,提高心脏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俞晓松,王文琴,卓惠敏.心脏介入术后低血压常见原因分析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5):346

[2]周玉杰,成忠,史冬梅,等.心脏介入治疗拔鞘管后心血管迷走反射的预防[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2,16(3):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