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

杨蓉

(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门诊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其采取的急救措施,评价急救效果。结果: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5例患者的急救效果为显效,21例患者的急救效果为有效,4例患者的急救效果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3.3%。结论:在掌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对于提高急救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R5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13-02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疾病引起的急性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出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称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多为消化性疾病中的急症,本病以发病突然、发展迅速,患者心理紧张、恐惧为特点,病情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治[1]。为了总结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方法和效果,随机抽取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其采取的急救措施,评价急救效果,具体情况分析介绍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收治的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在30~79岁之间。入院时失血量在1000~1500mL之间,平均失血量为(1320.4±153.8)mL。胃溃疡出血19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4例,急性胃粘膜病变导致出血1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过详细的影像学及内镜检查。在掌握60例患者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他们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如体位措施、呼吸道通畅措施、血容量补充措施、吸氧措施、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等。

1.2急救效果判定标准

采用三个等级评价标准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效果进行判定,具体来说:显效:治疗后,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在治疗12h内停止出血,病情稳定;有效:治疗后,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在24h内停止出血,病情稳定;无效:治疗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在过24h后仍没停止出血,且病情不稳定,需要进一步急救。

2.结果

6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35例患者的急救效果为显效,21例患者的急救效果为有效,4例患者的急救效果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3.3%。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内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急性疾病,其和下消化道出血统称为消化道出血,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治疗,则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3.1病因

最常见的病因有: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

3.2临床表现

3.2.1呕血、黑便呕血黑便是特征性表现,每日出血量5~10ml,粪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每日出血量50~100ml可出现黑便。胃内积血量200~300ml,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不超过400ml,无全身症状。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如出血量多,速度快则常呕新鲜血液。黑便或柏油样便是血红蛋白的铁经腔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2]。

消化道失血因失血量过大,出血速度过快,出血不止可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乏力、心悸、恶心、口渴、冷汗、黑蒙或昏厥、皮肤灰白、湿冷,进一步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甚至休克,需要积极抢救治疗。

3.2.2贫血慢性严重消化道出血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临床表现,如疲乏困倦,轻度无力、活动后气促心悸,头昏眼花以及皮肤粘膜、甲床苍白。

3.2.3氮质血症可分为肠源性、肾性和肾前性氮质血症,肠源性氮质血症指在大量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蛋白的分解物在肠道被吸收,以致血中氮质升高。

3.2.4发热大量出血,多数病人在24小时内常出血低热,持续数日~一星期,发热原因可能是由于血流量减少、贫血、周围循环衰竭,血分解蛋白的吸收等因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

3.3急救措施

急救的主要目的是止血、扩充血容量、防止休克,为挽救患者生命争取更多时间。

3.3.1置病人于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若出现休克,应采取休克体位或下肢抬高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时清除口鼻腔内血块及食物残渣,必要时用吸引器吸出,防止窒息。

3.3.2迅速补充血容量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重要措施。最好使用留置针建立一条或多条静脉通路。输液开始宜快,可用生理盐水、林格液、低分子右旋糖苷或代血浆尽快补充血容量。

3.3.3分析出血原因,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止血处理。治疗期间,勿饮食。若采用正常处理的止血效果不佳,服用止血药物,如脑垂体后叶素等。若止血药物不起作用,像食管曲张静脉破裂的患者可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法来止血处理。若动脉出血不止,可行金属夹闭法处理。

3.3.4给予鼻导管吸氧、保暖,以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

3.3.5严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病情变化,准确判断出血量及严重程度,每15~30分钟测量1次血压,注意观察患者呼吸、脉搏、体温和神志的变化,记录每小时尿量。

3.3.6观察呕血、便血的颜色、性质、气味、量、出血时间及伴随症状以及皮肤、口唇、指甲、肢端色泽及温度,如若患者收缩压低于80mmHg,脉搏大于100/min,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口渴烦躁、心悸、少尿,说明患者因继续出血而导致循环衰竭、休克,要立即扩容纠正休克。

3.3.7做好心理护理患者大多紧张、恐惧,护士不应离开患者,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消除恐惧心理。

综上所述,在掌握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对于提高急救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汉群,陈婷,陈素英.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6):1547.

[2]屈朝侠.上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6(0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