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吐真情——谈小学作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说真话,吐真情——谈小学作文教学

王爱民

王爱民(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江苏苏州215134)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明确地指导语文教师:从小学生第一次写话开始,教师就要鼓励他们说真话,吐真情,要对胡编乱造、言不由衷说“不”。“真”是文章的生命所在,笔者想就自己作文教学中的“求真”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贴近生活,有话可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为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难题找到了一条出路。何为贴近学生实际?就是写作教学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清楚地记得给学生们上的第一节作文课———那天我夹着课本匆匆向教室走去,教室里鸦雀无声,惟独能听见的是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似乎在说话———老师,今天咱们学什么呀?

面对着那一双双充满了期待的眼睛,我望着手中的作文备课本犹豫了:对于作文刚刚起步的学生,第一堂作文课尤为重要。一旦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以后的作文教学将举步维艰,跟他们谈作文六要素吗?教授写作技巧吗?……不经意间,我看到几个学生汗湿的头发,不禁脱口而出:“课间你们玩什么了?”学生愣了几秒钟,随即活跃起来,唧唧喳喳叫着:“打篮球。”“丢沙包。”“跳皮筋。”我被学生们的热情深深感染了,一句“玩什么了”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丢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学生心头阵阵涟漪。接下来因势利导,让学生具体说说自己是怎么玩的。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不时给予点拨:“说说玩的时间、地点。”“你赢了比赛,心情怎样?”

在学生能够把事情说通顺、说具体之后,我才入正题:“把你刚才说的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啦。”学生无不讶异地说:“啊?写作文就像玩那么简单呀!”

生活中有许多作文的素材,教师的引导一旦触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拨动学生生活的琴弦,引起学生的表现欲,这时,写作文就不是“为作文而作文”,而成了“自我表达与交流的需要”。

二、挖掘教材,优化练笔

习作不该只是作文课的事,要把练笔贯穿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因为每学期习作训练机会有限,学生所得也就非常有限。

记得上《石榴》一课时,发现学生被课文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感染,朗读动情动容,感受谈得深刻到位。

我不失时机地说道:“那石榴酸溜溜、甜津津的,真诱人啊!不禁让老师开起了小差,想起了课间刚给同学们发的水果———”

“橘子!”学生兴奋地嚷着,有几个还迫不及待地从课桌里掏出橘子来。

“看看它,闻闻它,尝尝它!”学生毫不设防地掉进了我的练笔“陷阱”。

然后我指着第四节课文说:“像文章那样把橘子写下来,好不好?”

学生的小脸直泛红光,我第一次看见他们那么爽快地挥毫写作。

有的学生写到:“剥开橘子金黄色的外皮,只见月牙形的橘瓣儿紧偎在一起,黄白相间,晶莹饱满。取出一颗橘瓣儿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还有学生写出:“才剥开一片橘子皮,一股橘子特有的宜人清香便扑鼻而来。月牙形的橘瓣儿紧偎在一起,如同十个团结的胖娃娃!”

……

类似的练笔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观察力会更敏锐,情感会更丰富,描绘会更精彩,必定能锤炼出写作文的真功夫。

三、书写自我,真情流淌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真情是文章的生命。蒋金镛先生说过:进行创作,最宝贵的东西是感情的真挚。好文章有若干标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然而,读读现在学生们的作文,总觉得感受不到那纯朴的童真,真诚的童情。在指导学生写《一件意义深刻的事》的时候发现许多学生都有类似这样的一些话:

“……我迈着欢快的步伐走在回家的路上,此时,天是那样的蓝,蓝得那么纯净,那么透明,而我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

叶圣陶先生再三强调: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因为不是出自肺腑,文章是不会生动、自然、感人的。鉴于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而不是“鹦鹉学舌”。蔡成先生曾深情地回忆一篇最让他难忘的作文《我的理想》。那个乡下学生用他稚嫩的笔写到:“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但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都不用怕了……”诚然,这篇作文算不上佳作,但它最大的优点是实话实说,情真意切。它以学生的语气袒露了学生纯真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对母亲诚挚的爱,是纯美人性的一次真诚告白,也是心灵意趣的一次自然流淌。这与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情感”十分符合。

四、大胆求异,真实可贵

崔峦老师说:“作文是一门教人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学问,更是一门教人学会真诚的学问。”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努力求真,展现童真、童趣、童语。但是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常采用“求同思维”的模式,引导学生沿着一个固定的方向去思考,书面表达大多雷同,表达的感情也雷同。教师把成人或固定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哪怕是教师无意中流露出的好恶等态度,都会对学生写作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作文个性得不到张扬,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大多缘于学生不敢写或不能写,在这样的情况下,希望学生有出色的表达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消除学生在表达方面的束缚,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让学生在“童言无忌”的氛围中自由、大胆地表达。

这方面,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名学生在日记中写了一句:“法国阿姨是女的。”斯霞老师非常宽容地说:“学生惟恐别人不知道法国的阿姨也是女的,就写上了这么一句,这正是学生的特点。出于学生的天真幼稚,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写出这样的话,是可以原谅的。”斯霞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肯定是令人深深敬服的。

法国著名学生心理学家卢梭说过:“学生有他特定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特别是看他们“做错”的事情,往往会觉得不可思议,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这一切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基于这一点,作文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当教师们读到“小绿叶悲伤地长大了”这样的句子时,不应以简单的对错去判断,而应欣赏学生表达的独特性,鼓励诗意化语言的运用,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落到实处。

学生作文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地、循序渐进地引导,让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的习惯。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