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孩子钥匙----浅谈“教学生学”教学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请给孩子钥匙----浅谈“教学生学”教学理论

杨雪芹

杨雪芹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东岳乡小学校

摘要:“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然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教学生学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生本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

题记: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陶行知。

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总有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支撑。传统的课堂教师的责任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权威的化身,课堂教学完全按照既定的、高度结构化的程序进行,课堂教学枯燥而单调;生本课堂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新课程课堂教学成为了师生共同弹奏的生命交响曲。

陶行知先生说,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为三种:第一种先生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儿童来读它、记它,把那活泼的小孩子作为书架子、字纸篓;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把学生需要的知识给学生,这比前一种好,但先生仍以教为中心,不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去学,学生仍然是在被动的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第三种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陶行知认为,第三种先生是最好的,“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然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教学生学首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到了什么,学生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只要学会就行。在课堂上,只有少数受欢迎的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都是安安静静地听讲,从小坐到大,时光在不断重复中过去。这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失去了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价值,忽视了学生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是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刺激和兴奋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师的知道和帮助下,进行正确或错误的尝试,经历新鲜和刺激的学习过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教师尊重和欣赏学生,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感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奋,体验面临问题的困惑,体会挫折与失败的痛苦。“生本课堂”是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会学生学习”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垄断者、传授者释放为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放下教师的架子,和学生融为一体,才能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恰当地应用生本教育的模式,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和评价。老师应该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成为孩子可信赖的学习伙伴,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从结构上看,全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2个故事是第1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3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故事重点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形象。蔺相如在文中是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在关键时候,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性命来逼秦王。当与廉颇产生矛盾时,主动避让,言辞恳切……这篇文章极具表演性,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咱们教师可以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演绎课文内容。从中去发现人物的特征,体验人物的情感,感悟人物的品质。表演结束,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人物分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课不仅让学生动了,而且课也活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六组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学会偷懒,放手让学生去做,查资料搜集诗歌,归类整理诗歌,通过诗歌欣赏、诗歌朗诵会和诗歌知识竞赛等展示学习成果。还可以自己动手写诗,合作编写诗集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没有固定的程式,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但如果教师完全放手,学生的活动反而会失去方向,陷入混乱。因此,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明确目标,步步深入。时时关心、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内容、形式和活动成果呈现方式等方面及时指导,表扬好的做法,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以便使学生把丰富的学习生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例如,针对学生收集资料多而无序的状况,我给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老师不再是一个讲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学生的小助手。学生们“玩”得不亦乐乎,可他们“玩”的背后却比老师用好几节课来细细讲授收获得多得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拥有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也许就是一个教师从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的角色的转变。

当然,新的教学理念中既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强调了老师绝对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毕竟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作为师生合作的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探究真知的过程,是一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心与心交融的过程。当教师真正做到了角色的转变,自己也成了一个学习的参与者,你会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也会发现学生身上更多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教学工作也会变得更富有乐趣。

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从“纤夫”变成了“牧者”。是不是只要把羊儿赶到草地上,让他们自己吃草,吃饱。我们就可以悠闲自在,得到解放了?当然不是!正如郭教授所说的那样:在生本教育的课堂里,教师应当是牧者,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教师则要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与传统教学方式比较,教师在备课、课堂设计方面要花更多心思。设计什么样的前置性作业?设计什么样的开放性问题,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交流感受等,以前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现在探讨“学什么”和“怎么学”。让每一朵花都开放,让每一只小鸟都唱歌,是我们教师应该有的执著和希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课堂学习中“领受—领悟—提升”。正如陶先生说的;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参考文献: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